|||
有志者,事竟成
——盐淮两地四所本科院校图书馆考察学习有感
2018年12月6-7日,笔者所在馆赴盐淮两地四所本科院校图书馆考察学习,交流主题为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图书馆行政业务学习交流。笔者作为参考咨询部负责人随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承蒙到访馆热情接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访问。
第一站到访的是盐城工学院图书馆。该馆成立于1996年,馆舍建筑总面积4.7万平方米,馆藏印刷型文献180余万册,35个中外文数据库,3个自建数据库。现有工作人员80余名,其中党员25名,分两个支部。科技查新工作最为出彩。1999年启动,2012年筹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5年正式获批(第七批,同时为最后一批)。科技查新工作站(与参考咨询部合署),现有工作人员13名,2018年已完成科技查新项目600多项。文献检索课1名专职教师,10余名兼职教师,课程类型为通识教育选修课。2016-2018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分别为:548万元,624.4万元,634万元。每年有120万元左右是科技查新专项经费抽出用于资源建设。该馆承办了江苏省2018年科技查新年会。
第二站是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该馆于1999年合并组建而成,馆舍建筑总面积4.35万平方米,其中新长校区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2007年建成,馆藏印刷型文献190万册,古籍1.6万册,中外文数据库50多个。现有工作人员在编44人,编外10人。其中20名党员,分3个支部。参考咨询工作2人专职,技术保障工作4人。馆长为三级教授,档案馆、校史馆建设为亮点。2018年为该校办学60周年校庆,图书馆花了2年时间建成校史馆。2016-2018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分别为540万元、540万元、550万元。每年有100多万元是从中央财政、学科建设等费用支出,用于购买外文数据库。
第三站是淮阴工学院图书馆。该馆馆舍总面积3.78万平方米,馆藏印刷型文献16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1个。现有工作人员65人(在编47人),其中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党员20名,分3个支部。该馆新馆2007年建成,2014年获得960万元中央财政经费用于空间改造,历时两年完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等很是出彩。用时两年完成校史馆建设,方案调研30余家。该馆阅读推广工作、学科服务工作均很出色。文献检索课开展较为扎实。2016-2018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分别为380万元,500万元,550万元。
第四站是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该馆馆舍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王营校区主馆2005年建成,3.2万平方米,馆藏印刷型文献218万册,古籍2万册件,中外文数据库35个。现有工作人员81人(其中在编68人,保安8人),其中党员35名,分3个支部。该馆古籍工作最为出彩。13部古籍入选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拓片474种。特藏文献工作扎实。采编部6人(其中编目2人,典藏2人)。该馆倡导“以工作推动学术,以学术促进工作”,建立月度学术沙龙制度。该馆有博硕士学位/学历馆员28人,目前有3名博士在读。2016-2018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分别为580万元、580万元、600万元。
四所高校图书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突出的是编制紧缩,在编人员平均年龄为45-50岁。四所高校图书馆2017年均为所在高校年度考核先进单位,这是难能可贵的!各个馆均属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我与淮阴工学院图书馆薛建明馆长是在2015年12月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战略规划研究组及江苏省高校图工委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办的“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相识的。其时,薛馆长刚到图书馆不久,与我交流了其想法与做法,宏观的、微观的,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及至实地听完薛馆长的汇报之后,我由衷地表达了我的“震撼”,参观之后,更是敬服不已。淮阴工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我之前有所了解,且实地参观过数次,此次变化确实很大,取得了飞速发展。真正较好地做到了“内塑内涵,外塑形象”。2017年,该馆年度考核被评为先进单位,馆长为年度考核先进个人,图书馆完成了该校“十件大事”之一。
考察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盐城工学院已成为学术硕士学位建设单位,淮阴工学院正在为之进一步努力(已为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四所高校图书馆为所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均做出了骄人业绩,得到了所在学校师生的赞扬与认可。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笔者由衷为这样一批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又好又快发展点赞!
(图谋注:文中数据依据为所见所闻,可能不够准确,甚至可能存在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淮阴工学院图书馆 (2018年12月7日 图谋摄)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2018年12月7日 图谋摄)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 (2018年12月6日 图谋摄)
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 (2018年12月6日 图谋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