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敬畏科研的,参与科研,体会科研,一直在路上。
我算不上科研工作者,因为我是一名高校图书馆馆员,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工作内容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智慧与服务”是图书馆精神,我赞同“服务立馆,科研强馆”,所以我选择做一名“科研粉丝”,目的是为了更快乐的工作,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凭着自身多年的观感,我得到的认识是,承担重要科研项目是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的观测点。科研奖励政策、绩效分配政策、职称晋升政策等等文本中,导向性显而易见。因此,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努力了好些年,有幸抓住了“青春的尾巴”,2015年获得了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我个人将该机遇看得很重。其一,2015年我40岁了,于我是最后一次申报机会,因为我只是硕研,且只是中级职称;其二,如果我没能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职称晋升希望渺茫;其三,在科研路上“摸爬滚打”15年之后,我期待能有所突破,取得更大进步。上述原因貌似是吊诡的,但确是现实的。
做科研,原本以为是“老司机”,其实只是“小菜鸟”,而且很有可能永远是“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这两年的经历颇为丰富,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研究计划“很美好”“很宏大”,且视乎“很可行”,太多的现实问题需要面对,虽然“渴研”,但“可研”时间有限。2016年6月学校科研处通知参加中期检查,我觉得不必那么着急,没有参加,但给了我一种紧迫感。2017年6月学校科研处再次通知中期检查,这次我参加了,因为接连遇到了一些突发状况(我自身家中亲人健康出大问题,课题组成员也遇到一些状况),项目的实施远未达到自身预期,项目经费的使用偏少,有些着急了。
高校假期,于我是最为忙碌的时候。有过两次,“挤”出了10多天时间,真的是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睡,全部心思用于撰写论文。人到中年,此等机会,来之不易。在平时,很多时候是心系科研的,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中滋味,甘苦自知。
科研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或“变量”。以投稿为例,当前图情领域的期刊有不少变化。审稿平台、审稿周期、刊发周期、用稿取向等等,基本上各刊有各刊的个性。写好论文之后,理想的状态是:合适的期刊尽可能及时录用且尽可能及时地刊出来。相中的“合适的期刊”,稿源通常是格外丰富的。笔者了解到某刊为双月刊,年载文量120篇左右,而投稿量每月1000多篇,真的是“百里挑一”。在年中的时候,好些刊物当年版面已安排满了,甚至下一年的版面也掉了不少。各种需求需要发表论文,且有不少希望尽快发表出来。比如项目结项是有时间约束的,通常是“事不宜迟”。
享受科研,享受生活,我在遥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