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知识传播、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环境,似乎每况愈下。笔者是一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从2005年开始写博客至今,此外“经营”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社群圕人堂QQ群已有三年多,有一些基于亲身体验的观察与思考。
近期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报告人说PPT可以留下来给与会者,但不要上网,因为有些图片的引用,未获得授权。我对报告人是比较熟悉的,他是业界、学界知名人物,是知识传播、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积极推动者之一。联想起前些日子圕人堂网络社群有名成员分享了一份学术报告PPT,分享者之后,短时间内有数百次下载。当天晚上,多名成员给我发信息要求删除,据说原因是会议主办方负责人发现有盈利性微信公众号转载了,担心影响不好。圕人堂群文件共享是基于群成员的分享,但群成员是广义的“圕人”,而且人员是非实名的、流动的,群成员的个体传播、交流与分享,无从监管。时下,学术会议报告愿意支持开放获取的愈来愈少。而且,按照当前的学术论文引用规范,也很难加以合理引用,因为它属于“灰色文献”,有部分学术期刊投稿指南中,明确不支持参考文献著录网址(来源为网页或下载地址),且不少学术期刊中除了参考文献没有注释。
圕人堂QQ群,最初的理想是形成“议题式交流机制”(关于圕人堂群的议题式交流机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08873.html),圕人堂“议题式交流机制”的五要素:组织者(可以是一人或团队)、参与者(要有一定规模)、有意义(具备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有影响(形成理论成果或可以学以致用的讨论成果)、激励机制(必要的经费支持)。圕人堂“议题式交流机制”的作用:圕人堂保持一定活跃度的“保鲜剂”或“防腐剂”。“议题”可大可小,可以是封闭式(如实名讨论组形式)、半封闭式、开放式;“议题”讨论周期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长期”的。“议题式交流机制”是实现圕人堂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践中发现,行不通。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大家无法畅所欲言,有种种顾虑,比如担心学术思想被他人抢先发表等。此外,圕人堂交流信息精华部分整理成《圕人堂周讯》公开获取,它是学术不端检测的数据源之一,如有关贡献者欲进一步正式发表,过“文字复制比”这关也是非常伤脑筋的。
图谋博客中设了一个专栏“学海拾贝”,原本是打算作一些转载、摘编、评论的,后来发现不好做了,“转载”原则上须征得许可(有时单有作者还不够,还得包括出版社、网站等),摘编也有风险,评论风险更大,很可能“吃力不讨好”。
圕人堂QQ群,多年来曾试图推动利用圕人堂开展问卷调查,鼓励适当时机适当形式分享相关调查所取得的成果,收效甚微。参与调查者,有的希望分享问卷调查结果,原本属于合理请求,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顾虑重重。
“数字资源开放获取服务研讨会暨CALIS第十三届国外引进数据库培训周”上吴建中先生《从开放获取到开放科学》报告中指出应该让大学回归学术中心的地位,将学术资源开放获取理念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让流动的知识(数据)释放出来,成为共享资源,将促进学术成果的揭示、开放和再利用,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大众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科研环境,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实践中,障碍重重。单单是机构库的建设,这么多年,许多高校无法实施,实施了的与期望值的差距亦不小。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有关方面经权衡认为“得不偿失”,甚至有强烈抵制的。
知识传播、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环境,与知识产权、学术规范、利益均衡等密切相关,需要警惕其进一步“恶化”,有所作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