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芳草长亭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fangimr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yangfang@c-nin.com

博文

我自冷眼看人生—善与恶的较量

已有 5476 次阅读 2009-4-13 21:32 |个人分类:众生百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善与恶, 狼和羊的传说

    我写了狼和羊的传说yatou 姐还专门写了狼与羊-有感,有人说物竞天择是丛林法则,小草没准还想用道德来感化羊呢!不,不是这样的,你已经误解了我的初衷。我的本意是想说邪恶与善良的较量,我既不想关心狼与羊的对错,也不愿关注羊与草的纠结,生物圈里的生物原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不过是对生存的渴望罢了!我这里想说的是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善恶。

我看到农贸市场里一个瘦弱农妇的手袋被一个彪悍的小偷抓住,农妇很生气地斥责小偷为什么偷她的东西,小偷反手就是两个嘴巴,打的农妇鼻子出血,嘴里还不干不净的骂着,“让你胡说,谁偷你东西了?”我听广播说贵州嫖娼幼女案中那对报案的母女已经举家搬迁到外地了,害怕被当地的“大爷”们打击报复,据说此案能够顺利破案还多亏省公安厅厅长的一个签字;我看到路边挣几个辛苦钱的小商小贩被城管追得仓皇逃跑,某个倒霉的被追上时遭遇狂贬,不打得你满地找牙显不出城管大爷的威风;我听说武汉一个孕妇因为不肯麻利点给一个大学生让座,腹部被这名大三的女学生一脚踢中,险些流产;我听说某监狱里的一个青年在监狱里还不好好呆着,没事一个人竟然还玩“躲猫猫”,一不小心碰到墙壁仙逝了,不服气的爹娘还妄想找出事件的真相,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原来善在恶的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我又听到几声邪恶的冷笑,“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呜呼哀哉!我的心在一件又一件报道中变得坚硬,这些是能够报道出来的,我们不知道的又有多少?这些是碰巧被曝光的,见不得光的那些让人恶心的事件又有多少?当邪恶举起刺刀一刀刀刺向那些软弱的善良的人们时,谁来阻止?我没来由的打个冷战,我怎么想起南京大屠杀了?

这和适者生存无关。当狼冲向羊一嘴咬住羊的喉咙时,我们可以说狼是为了生存;当邪恶一次次冲击善良的人弱势的人时,我们是不是也要笑着说,“都怪他们自己太熊包了,你若厉害也去欺负别人呀!”我做不到,我看不得那些善良的人受欺负,尽管我的力量如此渺小,尽管我也常常面对那些邪恶的力量。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让这最初的善与人性一步步扭曲成邪恶,竟而在对善良的迫害里享受这变态的满足呢?悲哉,我中国少年,他们也终会一天天长大,分裂为善与恶,直面这惨淡的人生吗?发兄一天天教导着的小发发也终将步入这个社会,他又该如何面对呢?我倒常常替发发担心,他的数载教诲怎比得上这个社会的染缸呢。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你我心里都清楚。

        我自冷眼看人生,冷的是眼界,热的是心肠。

后面是丫头姐的总结:

   我们在对事情做基本判断的时候要做到明辨是非,这基于我们正确的观世的方法,摆脱以个人的喜好为判断的依据;而后我们要做到可以与“非”进行较量,则需要我们或柔或刚的太极拳方法,刚则易折,是不是啊丫头小妹?当然,在阴阳相搏,是非较量中,我们也不过是处在了我们视野范围内可观测到的自认为是对的一方。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与阅历的增长,我们原来所坚持的正确,也许会沦为错误。因此,底线:保住喘气的机会,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宽更长的时间中,去静眼观世,也冷眼判断我们曾经的对与错。一切,都在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仅仅是一定时空下的表象而矣。

       古人有外圆内方之说。屈原的价值在于他的社会价值理念;但他的自投汨江给后人乃至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多少悲叹。如果我们真正爱惜屈原,我们还是希望他能够平安地度过一生,而不是如此可叹的结局。他也是个人啊,他也有家庭有儿女啊。他的死,给亲人以多大的悲伤啊。所以,还是要灵活地来对待矛盾,一,人生匆匆,我们谁都是过客。二,我们的价值体现在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三,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时,缄默也是一种表态。四,行动是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机缘。行动是有最有力的体现,还得看时机,审时度势。

(丫头姐的观点又是一篇美文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561-225977.html

上一篇:梦里花落知多少
下一篇:梦里不知身是客
收藏 IP: .*| 热度|

13 刘燕强 邵宇飞 钟炳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马丽丹 迟菲 魏东平 刘畅 侯振宇 airenao L1120Y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