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修改稿2016-04-20) 精选

已有 17632 次阅读 2014-3-1 08:00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生, 选择, 诺贝尔奖, 杀人犯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修改稿2016-04-20)

诸平

人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上学要择校、考研要择师、工作要择业、结婚要择偶,……可以说选择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是圣贤之士,还是平民百姓都难以回避必要的选择,简直就是选择无时不在,选择无处不有。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已经陆续揭晓,201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又即将来临,应试者是否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心满意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因为俗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中寓意是提醒人们,对于选择要慎之又慎,它会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既然如此,借科学网这个平台在此通过举例来说明如何选择为上。

1 名师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的道理不用多讲,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Chemistry 1908)得主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他一生培养出不少于1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至今未被打破的记录。

1  卢瑟福和他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编号

获奖者

获奖时间及类别

与卢瑟福的关系

1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Chemistry  1908

 

2

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

Chemistry  1921

助手

3

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1877-1945

Chemistry  1922

学生

4

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

Physics  1922

学生

5

威尔逊Charles  T. R.  Wilson1869-1959

Physics  1927

助手

6

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

Physics  1935

学生

7

布莱克特Patrick  M. S.  Blackett1897-1974

Physics  1948

助手

8

科克拉夫特John  D. Cockcroft1897-1967

Physics  1951

学生

9

瓦耳顿Ernest  T. S.  Walton1903-1995

Physics  1951

学生

10

卡皮茨Pyotr  L.  Kapitsa1894-1984

 Physics  1978

学生

11

海韦西(George Charles de  Hevesy,18851966)

 Chemistry 1943

学生

12

 鲍威尔(Cecil Powell1903-1969

 Physics 1950

学生

其实卢瑟福仅仅是J. J. 汤姆逊(J. J. Thomson, 1856-1940)众多弟子中的一个,除了卢瑟福,J. J. 汤姆逊也有多个学生或者助手受其影响而荣获诺贝尔奖(见表2)。

2  J. J. 汤姆逊和他的诺奖弟子

编号

获奖者

获奖时间及类别

与汤姆逊的关系

1

汤姆逊(J. J.  Thomson, 1856-1940)

Physics 1906

 

2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Chemistry  1908

学生

3

小布拉格(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1971

Physics 1915

研究助理

 

老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1942

Physics 1915

汤姆逊导师的研究助理

4

欧文·理查森Owen Willans Richardson1879-1959

Physics 1928

学生

5

爱德华·V.·阿普尔顿Edward V. Appleton, 1892-1965

Physics 1947

学生

6

马克斯·玻恩Max  Born, 1882-1970

Physics 1954

博士后

7

弗朗西斯·阿斯顿(Francis W. Aston, 1877-1945

Chemistry 1922

研究助理

 

 

 

 

2 R.R.波特慧眼识珠的选择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RodneyR. Porter1917-1985)1917108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Lancashire)的牛顿--维罗斯(Newton-le-Willows)。他早年就读于阿斯顿--麦克菲尔德文法中学(Ashton-in-Makerfield Grammar School),1939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之后,由于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1946年,先后在英国皇家装甲兵、皇家陆军工兵以及皇家陆军补给与运输勤务队服役。二战结束后,他退役重返学校,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人才济济的环境下,波特竟然选择了一位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2013)作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桑格1943年刚刚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著名的剑桥医学研究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医学研究。波特在桑格的指导下研究蛋白质化学,也是桑格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1948年波特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他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受兰德斯泰纳(K. Landsteiner)对抗体抗原作化学研究的论著影响有关。1949-1960年波特一直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1958-1959年他重新恢复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1962年推出了抗体的多肽链结构。1964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196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惠特利己生物化学教授和牛津三一学院研究员(Whitley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Oxford),1972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会员(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Foreign Member)。1966年获得盖特纳基金荣誉奖(Gairdner Foundation Award of Merit),1967年获得生物化学会西巴奖章『Ciba Medal (Biochemical Society)』,1968年获美国血库协会卡尔-兰德斯泰纳纪念奖(Karl Landsteiner Memorial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1973年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皇家奖章等。

波特因为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与美国化学家杰拉尔德埃德曼(Gerald M. Edelman1929-)共同获得197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足以可见波特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有智不在年高迈,年轻有为的学者可能就象一匹尚未出头的千里马,或者犹如股市中的潜力股,关键就是看你是否具有慧眼识珠的远见。

3. E.H. 布莱克本的艰难选择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 19481126-),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与她的博士研究生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 )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布莱克本大学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生物化学专业,4年后毕业并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墨尔本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弗兰克赫德(Frank Hird)在他的研究实验室为布莱克本提供了一个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位置,主要从事氨基酸代谢的生化研究。但是她的本科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特奥多费德(Theo Dopheide)和后来的巴里戴维森(Barrie Davidson),都建议并鼓励她到国外去攻读博士学位。面对何去何从的选择,让布克莱本左右为难。

巴里戴维森特别劝布莱克本考虑去英国剑桥大学的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因为他在那里曾经做过博士后研究。但要想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学博士生的入学资格,那些来自英国以外的学生要求必须做一年的研究。弗兰克赫德提供的硕士学位是研究鼠肝内谷氨酰胺(glutamine)的代谢过程,完成学业也只需要花费一年时间而已,布莱克本思前想后,最后终于选择了不如先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再谈读博问题。就在布莱克本还在弗兰克赫德实验室从事研究的一年内,桑格访问墨尔本大学。这次访问的缘由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桑格与弗兰克赫德在英国就一起研究过氨基酸,这次桑格的到访为布莱克本去剑桥LMB攻读博士学位提供一个良机。

弗兰克赫德鼓励布莱克本当面向桑格表达自己希望去剑桥LMB攻读博士学位的心愿,经过老师的推荐和布莱克本自己与桑格的交谈,桑格最终同意并安排布莱克本加入LMB的桑格实验室的招考,结果布莱克本顺利通过,名正言顺地被录取为剑桥大学桑格名下的博士研究生。布莱克本勤奋好学,197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又面临新的选择,她选择了回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1975年至197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1978年上半年,离开耶鲁大学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布莱克本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士;1993年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出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2000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2007年,美国《时代》(Time)杂志将布莱克本列为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作为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与她的博士研究生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 )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格雷德选择布莱克本的更多细节请浏览“桑格人才链中的师承“双”效应”,不再赘述。

布莱克本的艰难选择告诉我们,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之人的,只有准备的很充分,选择才可能有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4 不可思议的玻尔选择

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对20世纪物理学的贡献仅次于爱因斯坦。他是一个具有无比远见的科学政治家。同一般科学家相比,在更大程度上他的个性意识——他得来不易的人格,他由此而来的价值观——对他的工作是关键的(《原子弹出世记》对于玻尔的评价)。

1885107,玻尔生于哥本哈根,父亲克里斯丁·玻尔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爱好足球,曾经和弟弟哈那德·玻尔共同参加职业足球比赛。190318岁的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1911年获博士学位。

玻尔是1911年元月完成博士论文,2356岁的父亲突然去世,博士毕业之后,玻尔面临择业的难题。英国剑桥是当时的物理学中心,汤姆逊就在剑桥,他又是玻尔的心中偶像。幸亏玻尔父亲去世前,已经为儿子去国外研究联系到一笔奖金,9月末玻尔就去了剑桥,安排在汤姆逊手下在卡文迪许搞研究。但是,玻尔为什么并没有跟随汤姆逊进行研究,而最终成为汤姆逊的弟子卢瑟福的学生?难道说玻尔不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吗?他做出这样超乎常理的选择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回味的昔日往事呢?

按照玻尔父亲生前的安排,使玻尔的愿望眼看就有可能变为现实,他来到了英国剑桥,也见到了他的心中偶像,但是首次与汤姆逊会见,“我们谈得如此之多,而且我确信他认为我所谈的有些意义。他现在准备阅读(我的论文),而且邀请我星期天同他在三一学院吃饭,然后他将同我讨论它。”事实并非像他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所描述的那样。玻尔认为像汤姆逊这样伟大的人物,是有足够涵养接受一切不同意见的。于是玻尔在与汤姆逊初次见面后,尽可能向他谈明自己对放射性、磁学等的想法,随后又冒昧地指出了汤姆逊所著《气体导电》一书中的几处错误,汤姆逊对于玻尔的指出似乎不怎么样感兴趣,初次见面就以十分尴尬的局面结束了。临走之前,玻尔请汤姆逊看看自己的博士论文,希望汤姆逊能帮他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但是,不知是汤姆逊有意疏忽还是无意的冷淡,论文被压到他桌子的最下层,玻尔在沮丧中白白等候了两个月。在一些生活细节问题上,玻尔总是感到汤姆逊对于自己有点漠不关心。就在这个时候,卢瑟福来到剑桥。

玻尔说,卢瑟福是从曼切斯特来的,要在卡文迪许年度聚餐会上讲话。虽然这一次他并没有跟卢瑟福有个人接触,但是,玻尔对卢瑟福的人格魅力获有深刻的印象,这种品质使他能够完成他不管在哪里从事的几乎难以相信的事。在聚餐过程中,卢瑟福热情地谈到云室的发明者、物理学家也是剑桥学生时代的朋友C. T. R.威尔逊的近期工作。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玻尔心中已经有一些想法,他很快就会联想到核及其理论上不稳定的电子这个问题,但在年度聚餐会上给他印象最深的却是卢瑟福热诚的、不拘形式的态度。很久以后回忆到他生命中的这一时期,他在卢瑟福的品质中,单独把“耐心倾听每一个年轻人,只要他觉得他有些想法,不管在他心中这个想法如何朴素”这一点挑出来加以特殊赞扬。可见玻尔对于卢瑟福的初步了解,留下的影响与汤姆逊留给他的影响截然不同,尽管汤姆逊有其他的美德。

说来也巧,聚餐会后不久,玻尔到曼彻斯特去拜访其父生前的一位同事,也是卢瑟福的一位密友,而卢瑟福正是玻尔想会见的人。这位密友将他们带到一起。卢瑟福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的丹麦小伙子,他对理论家怀有的偏见顿时烟消云散了。玻尔在父亲生前安排的跟随汤姆逊和自己选择的追随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二者之间的选择,也就是继续留在剑桥还是去曼彻斯特,玻尔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在他和朋友商讨之后,才向卢瑟福申请到曼彻斯特去学习。由于是学期中途,卢瑟福曾提醒玻尔不要过快地放弃剑桥,曼彻斯特总会在那里,它不会跑掉,因此玻尔建议在3月末开始的春季学期去曼彻斯特,卢瑟福高兴地同意了。玻尔觉得他在剑桥被浪费了,他选择卢瑟福、选择去曼彻斯特是为了需要充实的工作。

在剑桥受尽冷遇的玻尔,在曼彻斯特却很快引起了卢瑟福的注意,他本能地给予了玻尔作为一名导师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信任,玻尔也不负众望,大胆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理论,选择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在卢瑟福的原子核理论基础上,1913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终于解开了原子结构之谜,引发了物理学界的一场革命,打开了微观物理学的大门,原子核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由此诞生。玻尔因此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大智如愚的玻尔从他那个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中走出来,在导师和学生之间,他因为遭受到导师、也是自己心中偶像的冷遇,而最终放弃了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了玻尔自己心中偶像的学生——卢瑟福作为自己的导师,虽然卢瑟福当时并没有汤姆逊那样赫赫有名,但是也是一位后起之秀,不受汤姆逊待见的玻尔,在卢瑟福手下他的精神和才智都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状态,小小的挫折却引导他走上了正确之道,最终获得成功。可见考研考博选导师有多么的主要。

5 没有名师指导的成功者

        有人补充说法国数学界称誉全球的Bourbaki学派;开创混沌论的UC Santa Cruz的一群研究生,他们完全背弃了导师同意的博士论文作业,冒着失学的危险,完成了他们自发的新领域的论文;印度数学怪杰Ramanujan,他虽然没进过大学校门,完全自学成才,而且成大才。再如发明调频技术的女演员Hedy Lamarr,她发明的调频技术曾用在美国国防部耗资数百亿元的Milstar通信卫星上。有人说她应当没进过大学。我们目前的手机还受惠于这项技术。还有Steve Jobs/Bill Gates都是辍学生,同样获得成功,足以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使正确选择决定他们的未来。

6 无视生命珍贵的选择,将自身推向断头台

2013416,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在中山医院去世,死因是室友林森浩投毒所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虽然林森浩与黄洋平时就要磕磕碰碰,作为医学院的研究生,应该知道投毒药物(N-二甲基亚硝胺)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林森浩在黄洋已经出现不适症状住院后的2周内,“若无其事”、致室友生命与不顾的处事态度,通过开“愚人节的玩笑”就可以推辞其故意杀人的责任吗?

林森浩,广东汕头人,学习成绩优秀,尤爱英语,高考时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2013416黄洋被投毒死亡案,警方初步认定同寝室的林森浩存在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刑拘。2014218上海二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2014年12月8日此案二审开庭。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已下发核准林森浩死刑的裁定书。[1]  11日,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终年29岁[2]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1020夜晚,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城的学府大道上,发生了一起很平常的交通事故,这起交通事故本身并不严重,而肇事者不是积极对伤者实施救助,选择了用刀将被撞者连捅8刀,致其丧命(更多信息请浏览“药家鑫事件的反思药家鑫事件评论”)。

20101020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1023,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111,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20,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67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马加爵198154—2004617),男,汉族,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213晚杀一人,214晚杀一人,215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315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617被执行死刑。

这种缺乏法律常识,更缺乏道德素质、无视生命之珍贵的处事选择,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断头台。

有人看到马加爵的选择,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马云。同样姓马,但是二人的选择不同,结果截然不同。马云当年高考的分数,他可能远不如马加爵(1997年马加爵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中,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因此马云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学院(现在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大专班。1988年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同年担任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教师。他后来神使鬼差地去了趟美国,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1998年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并担任阿里集团CEO、董事局主席,2013年5月10日,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继续担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2015年6月30日,马云当选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理事会联合主席。2015年10月19日,卡梅伦已任命中国著名商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加入其商业顾问小组。马云目前除了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外,还担任日本软银董事、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华谊兄弟董事、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董事等职。2016年2月25日,《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中国富豪中,马云家族以1400亿位居第二。他的高考成绩限制他只能选择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专科毕业,当外语教师也是不错的职业,美国之旅使他爱上互联网,这几部棋足以改变他的人生。现在的马云,今非昔比,名扬天下;而马加爵的选择,将自己送上西天!

7 选择泄密,将自己送上不归路

焦点访谈》 2016年4月18日报道了“致命的密码 身边的'暗战'”,介绍了黄宇泄密案,黄宇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收缴间谍经费。

黄宇,生于1974年7月28日,四川省自贡市人,计算机专业,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15万余份资料,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90项,机密级国家秘密29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1674项,对我国党、政、军、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密码通信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黄宇,看上去貌不惊人,原本是某涉密科研机构的一名普通职员。然而他却从28岁开始,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情报,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密之深令人震惊。黄宇从一个普通小职员,变身成为大间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1997年7月,23岁的黄宇毕业后进入一家涉密科研所工作,于2004年离职。善交际、贪玩、爱慕虚荣、不守规矩,是很多同事对黄宇的印象。由于他的能力平平,加上工作态度不端正,因此5年中他换了三个部门,但业绩始终靠后。按照单位末位淘汰制的规定,黄宇将被解职。他所在的单位承担了我国相关密码的研发工作,具有高度保密性。黄宇对自己被解职心怀不满,竟然将国家机密出卖给境外间谍机关。以手中私自留存的保密资料为筹码,黄宇与某境外间谍机关搭上了关系,2002年的一天,黄宇在网上向该间谍机构发了一段留言。很快,黄宇便收到了对方的答复:收到你给我们的留言,请于2002年6月某日到东南亚某国酒店大堂,到时候就会有人与你前来街头。黄宇如约而至,他将3份保存在优盘的有关军用保密机的电子文档拷贝给了对方。双方确定,第二天原地再见。再次见面时,对方表示黄宇提供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合作,每月工资5000美元,还当场支付了1万美元奖金。在金钱的诱惑下,黄宇成了一名为境外间谍机关效力的间谍。他还表示,愿意为对方至少工作五年。此后,黄宇对外谎称自己在一家深圳公司驻四川办事处工作,每年还要常到国外开会,以此掩护自己的间谍身份。就在第一次出卖情报三个月之后,黄宇又和境外间谍机关商定好,在香港进行第二次会面。这一次,黄宇带去了更多更新的涉密资料,也换来了更多的金钱。

2003年1月,黄宇和对方在东南亚某国第三次见面。对方一共来了5个人,可见对黄宇的重视。他们对黄宇进行了全方位的间谍培训。在后来的几年里,黄宇以每年至少出国两次的频率,陆续将窃取的机密出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通过出卖情报,黄宇获得了大笔间谍经费。因为怕暴露巨额外汇的来源,因此每一次他都会找做地下换汇生意的刘某,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总共大概七十多万美元。钱越来越多,黄宇也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笼络关系,掩盖自己的间谍行为,他还利用外国间谍机构提供的经费邀请过去的同事、亲友免费到东南亚、港澳等地旅游、赌博。不过,每一次出游黄宇都会神神秘秘地单独行动一两天。原来,他是用旅游做幌子,而真正目的是和境外间谍机关会面。

黄宇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秘密情报,但是离职时的存货已经基本没有了。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秘源。过去的老同事闻某,成了他的目标。黄宇前后三次试图策反闻某,但都遭到拒绝。不过,令人失望的是,闻某并没有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这件事,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于是,饥不择食的黄宇又把手伸向了自己的妻子唐某。唐某在另一家涉密单位工作,与黄宇同属一个系统,由于她是资料管理员,因此经常接触涉密材料,他提醒过妻子要把资料备份起来。终于有一天趁妻子不在家,黄宇找到了动手的机会,复制了资料光盘。成功得手后,黄宇并未善罢甘休。很快,他的姐夫谭某也成为猎物。谭某与黄宇在同一单位供职,担任总工程师。他习惯将单位的资料拷贝到笔记本电脑上,带回家留作备份,这让黄宇觊觎已久。终于,有一天谭某家中的电脑坏了,叫黄宇前来帮忙修理。黄宇趁姐夫不备,用间谍优盘偷偷拷贝了电脑里的保密文档。

在向亲属下手后,黄宇仍不满足,他利用在原单位的关系,窃取同事电脑上的资料,向好友郑某等人打探科研所动态消息,并利用他窃取科研所内部刊物。而所有这些材料,最后都被黄宇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黄宇很清楚出卖国家机密的后果,所以情报出卖得越多,他心理压力越大,惶惶不可终日。黄宇的间谍活动伪装得十分巧妙,不过终究会留下犯罪的蛛丝马迹。四川省和成都市国家安全机关掌握了黄宇的犯罪证据。2011年的一天,国家安全机关决定对黄宇实施抓捕。

抓捕黄宇之后,国家安全机关立刻对他家进行搜查,结果发现了大量作案证据。护照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海关印章,记录下了黄宇出境的详细时间与地点,其中21次都是为了与境外间谍组织见面,出卖机密并领取经费。对于犯罪事实,黄宇供认不讳。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0条和第113条的规定,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从事间谍活动,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最终,黄宇因“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收缴间谍经费。对于这样的结果,黄宇追悔莫及。

黄宇间谍案不仅让人们看到他个人的犯罪轨迹,同时也暴露出我国一些涉密单位在保密制度、措施、思想建设等许多方面的漏洞。黄宇间谍案告破后,他原来就职的单位有29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黄宇的妻子唐某、姐夫谭某也因“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分别判处五年、三年有期徒刑。

黄宇为了泄私愤和满足物质上的欲望,竟然主动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国家机密,最终被判处死刑。黄宇愚蠢而疯狂的行为,不仅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毁掉了一个家庭,他的妻子、姐夫也成为罪犯,五岁的儿子将留下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可谓人间悲剧。更令人无法原谅的是,他让国家多个重要部门造成难以衡量的巨大损失,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黄宇间谍案也再次向各个涉密单位敲响警钟,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强化保密措施,堵塞漏洞,防微杜渐,筑牢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强防线。可见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续篇——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771971.html

上一篇:25岁:人生的黄金期(2014-02-26修改稿)
下一篇:2014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入围前十名
收藏 IP: 61.134.23.*| 热度|

32 闵应骅 张骥 徐惠芬 文克玲 王涛 郑小康 强涛 肖振亚 薛宇 马春旺 李宇斌 张泽书 张海霞 王德华 邱青松 唐凌峰 唐小卿 刘振华 杨金波 肖锦 杨志和 蒋永华 王哲 王萌杰 LinC87 wangqinling h123y68 hitlby lql0065 ddsers dulizhi95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