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汤姆逊和他的诺奖弟子
诸平
在《桑格人才链中的师承“双”效应》中对以卢瑟福为核心的人才群已经进行了介绍,其实卢瑟福仅仅是J. J. 汤姆逊(J. J. Thomson, 1856-1940)众多弟子中的一个,除了卢瑟福,J. J. 汤姆逊也有多个学生或者助手受其影响而荣获诺贝尔奖。如19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William Bragg and Lawrence Bragg, Physics1915),儿子布拉格(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1971)曾经担任过J. J. 汤姆逊的研究助理,而父亲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1942)也曾经担任过J. J. 汤姆逊的导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x-射线和结晶学研究专家爱德华·约翰·劳斯(Edward John Routh, 1831-1907)的研究助理。
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作为卢瑟福的学生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他的儿子奥格·尼尔斯·玻尔(Aage N. Bohr,1922-2009)出生,儿子后来在父亲等人的影响和指导下,他(Aage N. Bohr)和本·莫特森、利奥·雷恩沃特因“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血缘关系上的玻尔父子,如果按照学术谱系上来讲,也应该属J. J. 汤姆逊徒孙和曾徒孙。
还有J. J. 汤姆逊的学生欧文·理查森(Owen Willans Richardson,Physics 1928)和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Edward Victor Appleton, Physics 1947),先后获得1928年和194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跟随J. J. 汤姆逊做博士后研究的马克斯·玻恩(Max Born, Physics 1954)以及接受过J.J.汤姆逊指导的弗朗西斯·阿斯顿(Francis W. Aston, Chemistry 1922)则分别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曾经在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手下的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奥托·斯特恩(Otto Stern,1888-1969),也曾经跟随A.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Physics 1921),1912-1914年斯特恩曾经作为爱因斯坦的博士后助手,协助爱因斯坦研究工作,1913年他又随爱因斯坦到了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受其影响后来斯特恩因为对分子射线方法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发现质子的磁矩,获得了194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无论是以汤姆逊为核心的人才群,还是以卢瑟福为核心的人才群的形成,难免使人们联想到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塞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谈到获得诺贝尔奖的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193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奥托·沃伯格(Otto Warburg,1883-1970)也曾经说过,“一个年轻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跟他那时代的科学巨匠所进行的个人接触。”而且有统计结果显示,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一半以上的人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与没有接受过诺贝尔奖得主指导的人相比较,获奖时间要提前7年左右。足以可见人才的成长和崛起,名师的指点极为重要。科学史证明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将知识才能、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且他们的高尚品质、非凡气质以及科学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地影响。其实师徒型的人才群和人才链有两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纵向的名师楷模影响,使师承效应成为加速了人才的成长的正向催化剂。另一方面是横向影响,不同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切磋、互相砥砺、不断进取、共同提高。使人才的互补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加深和扩大人才的知识域。名师出高徒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并非每一位受过名师指点的人都能够成为高徒,个人的努力与修行同样不可忽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