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记得刘晓庆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生育,由多到一难,由一到二更难。
由多到一,国人让渡了基本的生育权,且多有血案。终于,国人接受了,从心底里接受了,只生一个好。从家庭到整个社会围绕“一个孩”重新构建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以往分散分配于多孩的所有资源和期望,全部集中到独生子女的身上,或者围绕独生子女重构。
国家层面的最大变化就是独立的部级部门,计生委横空出世,握有生杀大权之一。此文主要说的是,直接面对生育的家庭。
当一个家庭把原先分散到每个子女的资源集中到独生子女之时,也就把一个家庭、甚至家族未来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独生子女的身上。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彼此间会有差异,在正常的养育过程中,父母可以接受其中之一较为优秀而另一个显得平庸的事实;若是独生子女,那就必须优秀。为此必须舍弃原有的正常模式,不惜投入较之多子女情况下更多的资源,包括钱财、时间和精力,以在社会上获取更多的资源。
当独生子女的家家户户都这么想时,彼此间就发生更为激烈的博弈,为子女在社会中争夺资源。生长发育所需的资源如奶粉、尿布、童衣、玩具等,市场经济环境中,一般情况下掏钱就买来了,如要无毒优质,还可以到国外去买。医疗资源的涉及面就要广的多了。当地有没有优质的儿童医院、排队侯医、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等,都在测试父母的忍耐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更大的考验是教育。医院没有绑定病人,患儿可以四处求医;然而教育则否,一旦捆绑,就是一年甚至数年。医疗,一般的头疼脑热之类痊愈之后,即可健康成长,没有什么后遗症;然而教育则打下烙印,每一步台阶都关系到下一步的高度和方向,一旦上错了船,那就是步步惊心,输在一个又一个起跑线上。拼教育资源,或许是家庭之间最大的博弈目标。即使有好的教育资源,尽职的爸妈还要全程陪伴,家长会、作业、签字、来回接送,一个也不能少。琳琅满目的辅导班、参差不齐的教辅书,挑战家长的火眼金睛。在独生子女长大成人的近20年间,还要忍辱负重,忍受白眼,咽下多少耻辱,加之目睹子女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如此的心血投入,只为了那一个,那唯一的一个!
现在可以两个了,然而独生子女情况下的博弈格局已定。这样的经历刻骨铭心,这样的价值判断已经深深刻入70、80后的心间。难道第二个就可以不尽心尽力,把上面的心血减半吗?那些已有一孩,眼下好不容易舒一口气的父母们,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是否还愿意,以及付得出那曾经心血,即使调整到当年付出的0.8、0.7?
相比之下,妈妈们更不愿意生。想当年,只生一个好,解放妇女劳动力,中国女性的就业率在世界首屈一指,从上到下引以为豪,充分体现了优越性。女性也充分体验到走出家门而成为社会中一员的独立、自由、自主,以及种种难以言表的滋味。能指望她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再回到家中,即使只有数月到一年?数十年的教育和实打实的经历已经重塑了中国当代女性。
不情愿的还有那“二孩”的哥哥姐姐,来到这个世界的数年内,他/她们已经习惯于“独”,享受“独”的一切待遇,关注、资源、爱抚……,不情愿与弟妹分享,浑然不知弟妹相伴之乐。
日益“进步”的避孕技术和设施在这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影响。科技,面对政策的变化,双刃剑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有趣的是,避孕技术只是继续发挥当初制定政策者的意愿,是政策发生变化让避孕技术的作用由正到负。
归结到一句话,就是“路径锁定”。虽然70、80后中的一些会走出锁定,再度生育,但整个社会生育潮流的变化或许要期待基本上未受计划生育影响,未被锁定的90后。只是不知这些生在后现代,蜗居于小时代的屌丝怎么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