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论“特色”与“普适”争论的实质——基于马克思“两条道路”的视

已有 3085 次阅读 2015-9-8 10:12 |个人分类:特别推荐|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特色, 现代性, 两条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普适价值

吕乃基

摘要:具有普适意义的是作为抽象理论的普适价值,而不是实际发生的相应的道路。“特色”,既是作为实践过程的中国的发展路径,也是在这一道路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适”与“特色”不是争论的双方。脱离各国特色的普适价值没有了生命,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源泉;抽离普适价值的特色失去了自身的地基和骨架,关上了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大门。普适价值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各自的发展道路提供共同的理论基础,世界各国以自己特殊的实践过程融合并丰富和发展普适价值。

 

近日,从“抹黑”还是“批评”的争论,到围绕三个“绝不允许”和“西方价值观”的争论,吸引了学术界、官方和民间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争论的内容看似驳杂繁复,但基本上可以归入两大类。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其中力挺普适价值(亦称“普世价值”),主张宪政,揭示当下社会不足之处,担心和警惕文革重演的一方,称之为“普适论者”,将其主张统称为“普适”;将反对普适价值和西方价值观,或“错误的”西方价值观,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价值观,宪政,将批评时下社会种种弊病和不足称之为“抹黑”中国,以及强调中国国情的一方,一并归为“特色论者”,其所持的观点统称为“特色”。需要说明,无论“特色”与“特色论者”,还是“普适”与“普适论者”,这里的称谓无任何褒贬之意。

当下争论的内容实际上由来已久,不仅与改革开放以来一再上演的相关争论一脉相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多次争论,追溯到1979年的“歌德还是缺德”,而且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体用之争”。争论各方该说的大概已经都已经说透了。本文不涉及争论中具体的理论观点,而是力求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争论。在马克思“两条道路”的视野下,“特色”与“普适”的争论,实质上混淆了认识上的学理之争,以及实践上的道路之争。

本文刊于《东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四期,请引用者注明。此处将分数次上载: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2.现代性

3.非嵌入编码知识

二、 “普适”与“特色”

1.“普适”是“两条道路”的转折点、现代性和非嵌入编码知识

2.“特色”是道路、现代化和意会知识与嵌入编码知识

三、结束语:普适与特色之间必要的张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919319.html

上一篇:吕乃基2015-9-12/13苏州讲课内容
下一篇:论“特色”与“普适”争论的实质 一、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收藏 IP: 101.229.128.*| 热度|

5 姬扬 陈楷翰 赵美娣 伍光良 李君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