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权力(利)守恒原理和动力守恒原理

已有 5579 次阅读 2012-4-18 09:30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权力, 权利, 动力, 守恒原理

吕乃基

自然界有多个守恒原理,质量、能量,当然也有不守恒原理。

人类社会似乎更多的是不守恒,也有不少守恒原理。当然,守恒原理必须限定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

博主首先想到的便是GDP蛋糕。国多切一点,民就自然少一些。官方说,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只是理想状态。即使真的如此,也就是“守恒”,在由“取”到“用”的环节,在“国”的一方凭空增加了多少权力,在“民”的一方被迫放弃多少权利,乃至在人格上自觉不自觉趋炎附势和“感恩”。

一个社会的权力与权利之和守恒。权力大,则权利必然小。由于路径锁定,大权在握者很难主动放弃权力,因而改变这种状况多半需要民众的维权。常听到官员感慨:我们的人民实在是太好了。实际情况是,因缺乏维权意识而给予失控的权力随意挥洒的空间。前苏联瓦解后,一位原高官的反省是:当权力成为享受,它将危在旦夕;当权力成为负担,它将稳如泰山。在没有其他制约的情况下,唯有以维权遏制公权力的泛滥。这不是与公权力作对,而是爱护和维护公权力。

常说上帝关上门会打开窗,反过来说,若是打开窗,就需关上门(参见上帝的门和窗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884)。门窗之间,就是守恒。

刚看过贾老师妙文:穿过你的内心的我的眼 。其中对中美领袖人物的比较发人深省,世界史提供了主动放弃权力的例证:华盛顿。贾老师回顾了在华盛顿之后美国百年的高速发展。博主拟由此提出另一项甚至更重要的守恒:动力守恒原理。

东临碣石,时隔千年的曹与毛,无论诗才如何,不计雄才大略,无关胆识胸怀,共同的一点是,大权在握,后者更是登峰造极。

然而,在一人登峰造极之时,是千万人的默默无闻乃至噤声。在中国,是芸芸众生烘托出如日中天豪气万丈,在战时或许需要如此,或者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巨人的时代。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时势造英雄。但在平时就不是这样了。华盛顿在建国仅8年时便急流勇退,回归一介平民,从而为千万人的自由迸发让出空间。前者需要的是贾老师说的“术”,是一次又一次的发动群众和运动,后者要做的只要设立底线和法治。

于是,两个大国就走上了几乎相反的路。前者是千万人的动力汇成国家的动力,由自组织调整着发展的方向;后者是一个人的动力(即使一句顶一万句或更多)且左右着方向,从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到文革。

社会的动力守恒。一方热衷于“带领”,被带领者必然失去自我前进的动力;一方坚守父母官,另一方就只能是长不大的子女。

遗憾的是,普罗大众总是大多数。一旦因动力守恒原理致使大多数人丧失自我前进的动力,也就削弱社会整体的动力,社会失去自我调整的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560646.html

上一篇:科学家的信仰比例与其学科的“科学性”程度成正比
下一篇:成都出差数日,休博
收藏 IP: 114.221.177.*| 热度|

8 蔣勁松 吴飞鹏 陈安 杨秀海 杨华磊 李宇斌 曹裕波 xiaobaobao8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