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泸沽湖的水、山和云

已有 5980 次阅读 2010-9-8 09:10 |个人分类:山川与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泸沽湖

吕乃基

旅游不照相,见感悟张家界(上),说的绝对了。照相,可以不拍人,但要拍景。留下的照片在事后对当事人的价值,几乎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可以对着照片忆当年,一再触景生情,回到当时的语境,唤醒蛰伏的情感。

旅游,有时的“悟”是在当下,瞬间的屏息、震慑。然而若以此作为旅游的最高和唯一的境界,同样绝对了。很多情况下,需要事后的慢慢品味。正如科学革命。近代科学革命是以新视野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正如在鲁迅先生所说的“黑屋子”打开了一扇窗,一扇“机械”的窗,参见近代科学革命,那里发生了革命?(走出中世纪之五)。而20世纪至今的科学革命则是一件件新发现(如“两朵乌云”)渐次形成新观念:系统、生态、非线性、涌现、复杂性,等等。人们往往认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科学革命,而此后的一系列进展却不认为是革命,实际上更为深刻,由物理学到整个科学领域,由科学到整个社会和人的心灵。可以说,如张家界那样在当下即有震撼之感的景色毕竟并不常见,否则在持续的“震撼”之下便会麻木;大多数旅游有待事后的消化和提升。

山和水,是旅游的两大核心要素,在旅游者一方,素有“仁者”和“智者”之分,在具体感受上也会有所差异。山,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是静静的“摆置”在哪儿,以其历史的久远给旅游者以瞬间的冲击,以其凝固的空间形态和配置使旅游者得到感悟。当然不是没有回味,只是回味大致是瞬间冲击的内涵渐次得以释放、显现,换言之,事后的回味基本上已经包含于最初的震撼之中。若是旅游者自己的内心不变,则感受亦不变。

水,则不同。首先是变动不拘。其次,这种变动不拘不仅在于其本身,而且在于水无限的包容性。山、树、云、日月……,本来就样样入景,但一经水的包容,水的折射,水的映衬,以及水的涟漪,便有了格外的风采,别样的韵味。而且,这种风采和韵味全都飘忽不定,需要旅游者用心去捕捉和发现。风声雨声读书声,怎样才能声声入耳,关键是心;青山绿水白云,如何一一融入景中,关键也是心。这或许是智者爱水的原委。一旦回过头来,把景色中的景物逐一把玩,不亦乐乎,回味无穷。参见天目湖的光和影

对我来说,此次游泸沽湖,就是对着照片,慢慢品味。

照片由上而下为:泸沽湖即景、半岛、动静、湖中水墨、猫,以及藏幡。

“泸沽湖即景”大概止于美感,半岛向着湖中的伸展体现了某种渴望。我较为心仪的是“动静”和“湖中水墨”。前者,船之动与湖之静对比。不过,行进中的船因其体量之小,速度之缓,以及数量之少,与湖之大、之静、之宏不可比。特别是小船行将靠岸,归于宁静。后者,当泛舟湖面,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处所,以及所有这些要素彼此间特定的配置;这特定的一切,仿佛就是为了特定的我。旅游归来,每每看到“湖中水墨”,在心中都会勾起无边的遐想,泛起莫名的战栗。正如我愿成为张家界群峰之一员,愿悄然入水,融入那山、水、云,融入水墨之中。

6张照片中,那只猫饶有情趣。对湖光山色不闻不问,生存才是第一位。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满山的藏幡,以及对自然,对一切神秘之物的敬畏之情。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360725.html

上一篇:迷茫的博主
下一篇:游走于底线的生存状态
收藏 IP: .*| 热度|

22 赵美娣 武夷山 孟津 王桂颖 赫英 阎建民 陈绥阳 罗帆 杨秀海 刘立 黄晓磊 苗元华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泳 唐常杰 刘晓瑭 齐霁 丛远新 刘广明 黄锦芳 王随继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