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论“底”(1)——中国在哪里?

已有 5007 次阅读 2010-6-16 09:52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社会, 中国, 传统, 现代, 后现代

下图是我一门课的课件中的一张表。
 
 


这张表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粗线条概括了人类至今的历史。传统、现代、后现代,各个时期社会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三大子系统彼此耦合。

 

传统社会。在经济上更早是采集和狩猎,演变为农业和畜牧业,在所使用的材料上由石器、青铜发展到铁器。在总体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微乎其微,社会直接建立于自然界的基础之上,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个部落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成各异的用具,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就是“杂多”。

在体制上可以再区分为生产、交换和日常人际关系。传统社会的生产在中国主要由家庭进行,西欧是庄园;交换领域主要是自然经济;在日常人际关系上,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如“乡亲们”。

在文化上(狭义),除了希腊外,主要是天人合一,集体本位,强调情感。拥有嵌入编码知识、想象和隐性知识(参阅走进世界3-知识论之一 及后续文章)。

 

现代社会。能源革命,经济基础是工业,社会直接建立于机器的基础之上,机器的特点是大批量、统一规格、标准化、可替代,也就是“内部无差别的一”(黑格尔)。在体制上,在生产领域是现代企业制度,交换领域是市场经济,在日常生活中依据法律契约。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分离、个人本位、理性,以及非嵌入编码知识。

 

后现代社会。信息革命(互联网、虚拟),经济基础是高技术,社会直接建立于生物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之上。全球化。各具个性的人工自然彼此兼容,构成黑格尔所言之“内部有差别的一”。在体制上,托夫勒预言,家庭重新成为生产组织。虚拟企业联盟、跨国公司渐次成为主流。全球化由经济层面推向制度层面,这就是一体化。在交换领域,后市场经济隐约可见,其中的主角是难以定价的知识。日常生活在法的基础上加上情。在文化上,在新的高度要求天人合一,聚散流动的社群超越集体本位和个人本位,情感和理性相结合。知识的特点是嵌入、虚拟和隐性。

 

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中国在那里?

经济,体制,文化;中国在那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335870.html

上一篇:论“底”——序
下一篇:论“底”(2)——中国在这里
收藏 IP: .*| 热度|

13 周可真 马雷 阎建民 张焱 杨秀海 陈国文 吕喆 伍光良 鲍海飞 刘广明 zznwpu mqh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