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关于某大学招聘洋博士的另类思考 精选

已有 6186 次阅读 2010-1-22 16:4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社会, 大学, 招聘, 选择, 理性

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关于某大学招聘洋博士的另类思考

社会,理性,选择,大学,招聘,洋博士

吕乃基

近日,某大学限招洋博士引起热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充斥昂奋的情感,阅后令人血脉喷张,不过真知灼见却被淹没。

笔者以为,某大学招聘洋博士,只是在扭曲社会中的“理性”选择。

首先,整体而言,平心而论,国内培养的博士水平不如发达国家,说的难听点,大概是培根所言的鸡与鹰之比。其一,学术水平不如。其实,不仅是博士,中国的教授和其他各级学者大抵如此。其二,学术规范不如。这就不去说了。其三,在“这样的”博士群体中,还有一半是官员。

其次,招聘的成本。在“招聘=课堂?”一文中述及信息不对称及掌握更多信息的重要性。然而,收集信息需要成本,时间、资金、人力,以及彼此协调等等。例如,某大学完全可以举行某种类似于招标的答辩会,以从鸡里挑出鹰,把鹰里的鸡pk下去。但在实际操作上是否可行?在这种情况下,洋博士、海龟,实际上就是再加上博士、硕士、教授、博导等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头衔,就成了做出判断的最简单的依据。甚至于征婚广告上对房、车、收入和家产的要求也可由此解释:不可能全面彻查,做不到一一面试,那么,丰厚的家产,既说明往日和能力,也担保了日后。至于985211、查三代,诸如此类,大致如此。

第三,高校,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过度以及不合理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各种排位和指标,如985211之类,各大学都要“争先进位”。在某大学出台此损招后,估计其他大学会有所跟进,于是,教育部会出台,考核各大学洋博士的比例。于是……,新一轮竞争便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此外,记得武夷山老师曾写过学历贬值的文章,笔者也试图做出解答,见“克服知识积累性壁垒”。这一点虽与土洋之争无关,但学历贬值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侧是竞争的压力,一侧是来源的低下、良莠不齐,以及鱼目混珠;正是在如此扭曲的社会中,某大学置“……与狗不得入内”之类非理性的情感于不顾,做出了自己“理性”的决策。博主曾有文“中国人真的非理性?”某大学就是一例。其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这种环境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至于是否有利于整体和长远,就顾不上了。在河床的规定和制约下,河水屈辱地流动,污水欢快地跳跃,上面泛着泡沫。见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不是没有傲然之士和清醒的官员,例如朱清时,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不知能否成为一条哪怕是正常的河床,河水得以正常流动,知识能够健全生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方能期待大师。

为今之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行政上取消对大学三六九等的排位。无疑,大学是在竞争,但是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进行。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是当前教育一切弊病之根源。去除学校内外的行政化,大学失去的是枷锁,得到的是自主自由的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包括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是博士水平的提高及与国际的接轨。到那时,土洋博士站在同一起跑线,某大学的限招,也就没有必要乃至显得可笑了。

其实,在眼下扭曲的河床中,若某大学不推波助澜,而是“独立寒秋”,登高一呼:全球招聘博士,优先考虑土博,以非理性对抗扭曲,“士为知己者死”,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博士也会投入某大学的怀抱,奋力一搏,做出超一流的成果,并非没有可能。不仅如此,某大学将因此与南方科技大学“杀开一条血路”,联手开辟新的河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89513.html

上一篇:招聘=课堂?
下一篇:以权力制约权力?
收藏 IP: .*| 热度|

8 孟津 梁进 刘进平 吴飞鹏 吕喆 蔣勁松 吴锦宇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