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由新浪网迁居科学网已近9个月。盘点下来,写了140篇博文,有了近13万的点击,589条评论,以及25个留言。
9个月来,与科学网的关系,从一开始不熟悉而有疑惑陌生之感:
科学网的“生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681;发文n篇有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277
到疑似恋爱,把科学网当作自己的家园:
科学网的生态(之二):打嗝还是误事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293;科学网的出路:改革推荐规则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613;科学网何去何从?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389;科学网上的两种文化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695
再到此刻的冷静;科学网,不是家园,而是朋友。
作为朋友,有两个含义:其一,各位阅读进而交流的网友,其中不少实际上已经“加为好友”;其二,科学网编辑部。
作为朋友,必然有共同之处,否则不会成为朋友;而作为朋友,必然还会有诸多差异,否则不会交很多朋友,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耦合与交流。由此看来,我与科学网(在上述两个含义上)的关系,一开始是试探,第二阶段当成家园。随后,科学网就教育了我:科学网不是家园,至少对我不是。
其一,就博文的内容而言,点击过千的差不多都涉及科学技术本身。对社会,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探讨,并不引起热议和关注。不在乎点击率,但要分析点击率。无疑,这与科学网本身的定位一致,因而将此类文章上载是我自己的不妥。任何朋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就提示我,在科学网上,不能“知无不言”,此类文章不写。
其二,在形式上,我的一些文章可能过于抽象,以至多次有网友评论“看不懂”。深感歉意。不过相对而言,我的“论后现代科学”和“论科学的发展规律”等几篇文章也相当抽象,点击率却高。由此可见,内容还是第一位。虽然如此,我还是尽力而为,努力改进。
其三,在定位上,我惯于站在对现实批判的立场。我感到,包括对于科学技术,或许持悲观立场,把问题看得困难些,后果看得严重些,实际上的问题可能会少一些、小一些,真实的进程可能会乐观些;而持乐观立场,把问题看得容易,后果看淡,实际上可能会遇到更多更大的风险,真实的进程可能会曲折。揭示问题并非不爱国,而是希望发展得更加完善。科学网似乎对此有所保留。我在
与什么朋友谈什么话,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感谢科学网,由此我结识了朋友。我依然会关注和参与科学网,作为一个朋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