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09博士《科技知识论》课程部分论文批改

已有 5459 次阅读 2009-8-2 16:33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宗教, 伦理, 隐性知识, 编码知识, 技术知识

春季开设了《科技知识论》,有科技哲学、伦理学、法学和艺术学二十几位博士选修。在批改课程论文时想到,这些论文下学期初直接交到研究生院,所做的批改未必有机会与博士生本人见面,于是干脆放到网上。一方面博士生可对批改提出异议,以引发争论;另一方面,在与博士生的对话中或许有一些闪光点,也欢迎网友参与,予以甄别和指正。

注:博士生的原文为仿宋GB2312字体,以示区别。至博士生的名字,如实名,恐涉及隐私;用学号,又似乎有数字化之嫌,缺乏对人的尊重。隐私,应属于法的领域;尊重,在伦理领域。还是先“法”,后“伦理”吧。

089493隐性知识(或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不具有持续性。由此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其一,原始社会可以说都是隐性知识,何以存在那么长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隐性知识,同样延续至今。参见空洞自足,没完没了——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还可以考虑,个人知识不具有持续性,而整体却可以。其二,如何理解江山易移,本性难改?“本性”显然是个人知识。

技术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学习和掌握主要靠体验,不宜传播。中国古代的火药、造纸、印刷和指南针又是怎样“蔚然成风”成为“四大发明”的?

099528课堂上教的是非嵌入编码知识于我是客观的外在的存在,只有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和感受,由自我对这些知识进行重新编码,从而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新的编码知识。很好的感受。

089494泰罗的科学管理系统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注意,仅仅是“机械潜能”而已。越是发挥到无以复加,就越是限制了人的其他更为高级的潜能。

089501:作为伦理学的博士生竟然对技术哲学的理解如此深入!问题:技术物体的进化方向与人的需求方向巧合……正是这种“技术正本”的多重敞开中使技术不断地“去蔽”或者说一种“反演发明”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从而更好地与人的本真存在方式不断地契合。后一句话可以认为回答了前一句话中的“巧合”。然而,并非每一个使用者都是“本真”状态。这些非本真(按作者思路应在“恶”的方向)的创新是否被灭掉了以及怎样灭掉,还是被整合到技术中去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

当技术功能的意向性因素过分地取用技术结构的“有用”元素而忽视“冗余”元素,将会导致技术的二元结构失衡,技术进化或技术知识的发展会出现瓶颈现象。有价值的观点。有案例吗?注意,冗余是一个重要的有待深究的概念。联系人类基因,95%以上是冗余。还有计算机和通信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它们真的是“冗余”吗?类似的还有“中性进化”、中间人物等。

089509:技术知识难言性的三种形式概括到位。首先,特定操作的步调太快,所要求的信息处理的高速度和同时性迫使新技能的学习者不得不自己寻找协调的细节。其次,由于特定技术活动嵌入在复杂的背景之中,再加上众多的环境变量,难以道出掌握一项技能所必需的全部信息。第三,即使能表达各个细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是由于语言的时序本性使我们无法同时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勾画出这些事物的特征。1.注意加粗的部分可能隐含的关于时间的内容。2.这里的第三点可能也是研究后现代的障碍。参见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

熟练工人的技术知识中包含了时间成本。再次碰到时间。这一点或许也是知识就是权力的来源之一。

089505知识的传播依赖于双方的信任程度。这是要害,尤其是隐性知识。知识共享影响到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于是,人际间的信任,包括深度和广度,就成为软实力的核心。在处处是欺骗和信息不对称的场合,无软实力可言。

099536:在“3G”的案例中,能否再分析国家作为“行动者”之一,以国家的权力参与“网络”的利弊?

099538:“实验室研究”实际上所涉及的是一项新的科学知识问世的第一步,是新科学知识的原初状态,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得到一致认同的知识。你应该看过我的“知识之树”。由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可知,在正常情况下,新知识由孕育到成熟的过程在原则上再现了知识之树。于是,当知识之树的根须深扎于特定的语境和特定的部落之时,那么一项新知识的根须同样扎根于实验室,扎根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规章制度(类似于列维在《原始思维》中所述的“集体表象”),以及特定的科学家群体,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部落”。在这里,仪器设备等,再加上如赛蒂娜等人所说,一桌一椅、一花一草,相对于原始部落在丛林或高山或海边或湖畔所面对的特定的自然界。所谓“无缝之网”,正是原始部落的天人合一。其间,天与人完全对称。拉图尔或许认为在21世纪的实验室中,人与物依然全部对称,哪怕是空气中的一颗尘埃——或许上面也有佛。记得我一再强调,在走向后现代之时,回到原始,“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相信男士们都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每一个实验室中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再加上所有相关实验室的数量次方,是知识增长与创新的原动力。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新的选择群。这就是了。实验室不是全部,更不是终点。实验室是拉卡托斯的“大气圈”而有待选择。

哈贝马斯的“商谈”,实验室中的“商谈”,以及行动者网络中的“转译”,有何联系和区别?

089512:做“人头”看似容易,实际上要做出新意也难。大致只是把相关的资料归拢的此“人头”之下,不外乎生平,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学术界的源与流,同行评议,观点的应用面,以及最后总要点到所谓不足之处。有趣的是,这样看来,做“人头”的硕士或博士最终都比这位人物来得高明。

099537:“技术知识的情境性”,很好的题目。作为一名有长期实践经验的博士,并在课堂讨论中谈得不错,满可以做出一篇有特色的原创的文章。那位工程师不是休假回来走进实验室,一“与境”,眼前就浮现出电路图吗?多好的案例!遗憾的是,在文章中却弃长取短,完全引用西方的学术思想,做了一篇纯理论的,以及没有多大新意的文章。

089500:谈科学与宗教的相通之处,有趣的思路。089409也是如此。

089491:关于三个世界关系的很好的思考。一贯的风格。写,比说更好些。

089492:对原始知识的探究。继续下去,必有所获。古神话主要反映初民特定的生存意识和形成这一意识的自然情状。它愈发展,便愈背离初民特定的生活内容和生存愿望,也就愈失去神话的本来面目,以致最后隐没在史话和传说故事中,并最终归于一种圆满的“无”。或许可以说是破碎的“有”:形形色色的编码知识。

不管有关由感官提供的事实材料的其他集体表象多么神秘,不管与之相连的风俗(如狩猎、捕鱼、战争、疾病、占卜,等等)多么神秘,为了达到所希望的目的——为了战胜敌人,为了捕到猎物等等,仍然必须使表象在某些极重要之点符合于客观实在,仍然必须使风俗与所与时刻实际上适应于所追求的目的。这就保证了这些表象的最低限度的有序性,客观性和连贯性。所引用的《原始思维》(295)中的这一段话十分重要。其一,可以与089501技术物体的进化方向与人的需求方向巧合相联系;其二,说明非嵌入编码知识在自古至今人类的所有知识中的基础地位。

099532:由哲学史讨论知识真实性的发展阶段。但似乎没有涉及课程的核心:由本体论来理解知识。

089507:专利技术中的知识与权力。与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有所偏离。

099479099481两位法学的博士生,以及089502089495099527099526099529几位伦理学的博士生都试图将课程内容与自己专业相结合,很好的尝试,不过还显得牵强和停留于表面,有待进一步融合及深入。

089511;论科学知识生产中隐性知识的权力。作为科技哲学的博士生,应该更加深入。

089508:知识的价值测度,有意思的视角。关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价值的测度显得勉强,甚至有无稽之谈之感。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测度尚有可取之处,但还显得混乱。可以就这一点深入,并理清思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47029.html

上一篇:科技黑箱——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
下一篇:月色下的身影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胡业生 吴飞鹏 周春雷 刘立 苗元华 王立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