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自从80年代进入学术圈之后就一直没停过写文章,有时甚至两篇同时上马,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当然也有不少次写不下去,半途而废的经历。大致有以下理由:
力不从心。写下去时才发现知识储备不足,把握不了框架和资料。
分量不够。一是篇幅不够,写到数千字时发现接下来无话可说。二是感到已完成的部分缺乏新意或深度不够。后者是“质”,前者为“量”。三是发现话题本身原来不值得写。
发现新的资料。也分两种情况,一是冲击、质疑自己原先的立论;二是较之自己正在推进的文章更为高明。
另有要事而搁置,之后往往时过境迁,没有了继续此文的冲动。
……
退休之后,在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写文章的习惯,当然,写博文与写论文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如此,上述几点依然大致上成立,只是在整体上低一个量级。新的半途而废的理由是考虑到红线。
近日又有更新更奇葩的理由——GPT-4!
ChatGPT问世之后,一时成为各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不甘寂寞,也写了数篇,合并为“ChatGPT管窥(上)——产业哲学的视角(合集)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1379545 ”。(上),意味着还有(下)。笔者初步考虑从知识的生产角度切入,写作中感到难度很大。然而正在笔者时断时续的写作中,更先进的GPT-4降生。在chatGPT余震未消之时又一次震撼世界,也对笔者的写作带来两个问题。
其一,写作对象演化的速度超过笔者写作的速度。在科技的发展中,眼下速度最快的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笔者的写作已然跟不上科技指数发展的节奏。
放大看,笔者跟不上,并不意味大多数人都跟不上少数科技精英的节奏。
放得更大些,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自我涌现”,是否意味着人类跟不上科技的脚步?
其二,笔者此刻正在进行中的文章,如果经由适当的提问,GPT-4是否一挥而就,甚至做得更好?
网上提供了某种与GPT-4合作的范式:
传统论文撰写的四个阶段: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以及测试评估。未来研究人员可基于此,对ChatGPT或GPT-4等程序进行改造: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ChatGPT指定的一些宽泛主题撰写初稿;
第二阶段,研究人员在编写程序中添加了不到200份与所给话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摘要,要求ChatGPT在撰稿时参考这些文献;
第三阶段,收集数据,研究人员添加“领域专业知识”,让论文信源更加可靠;
第四阶段,研究人员阅读计算机程序生成的内容,再给出改进建议。
科学家普遍认为,人机结合的论文能够被学界所认同。
使用ChatGPT或GPT-4能够产生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内容。
何止是完成一篇文章!
与人工智能共舞,是你我他,也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顺便问一句,现在的科学网博文中,有没有ChatGPT或GPT-4之所为,或是与博主合作的作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