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1.
技术路线图多与案例,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嵌入于行业的语境之中。广东省在长达一年多的“铝工业技术路线图”编制过程中,几十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不舍日夜参与其中。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十几年前去日本考察一家著名电器企业,打定主意要弄清楚他们的企业研发机制,在这家企业住了十几天。终于发现,日本电器行业有几十家企业的技术人员聚集在这家企业,对电器行业的关键技术进行合力攻关,取得成果后整个行业共享[i]。
Gordon Moore对半导体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被看作是技术路线图应用的前身,这就是为人熟知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为新一代芯片技术的发展设置了里程碑和时间表,并且还预测了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方向[ii]。如何解释,行动者们恰好达成18个月的共识,而且屡试不爽?
各个层次的路线图,参与者会有所不同。在国家和长远的战略层面,科技人员的比例更高,例如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由中科院发布,较多考虑科技本身的发展;而在短期和较为具体个别的层面,企业人员会多些,行动者众,语境复杂交织,利益和价值取向各异。再者,宏观长期战略与具体个别项目,上下层之间的观点如何沟通,利益如何协调?
行动者网络中的观点和概念体系是否可以,以及如何用于技术路线图,如行动者之间的“转译”或界面之间的沟通,怎样界定问题,指出对方利益和目标的实现途径,或所谓“必经点”(OPP: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还有诸如摄入、动员,确保各方稳定牢固而不是背叛,以及构建何种游戏规则等。所有这些以及所有行动者都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中,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之中,这些背景为技术路线图提供了无缝之网。
技术路线图中,知识的流动、转译、交流、共享,以及最终的创新,显然是重要而复杂的理论课题。由于网络中知识的多样性和不断地发生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交流即创造,因而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要比单个企业更容易创造和组合知识,从而为企业创造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iii]。
2.
相关的研究有必要与产业哲学相结合。不同行业的技术路线图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行业内部的整合方式也会起很大影响。例如实施垂直整合的石化业,向前涉足于开采和提炼,向后收购分销网络。在这样垂直整合的行业,如果有一个居于垄断地位的超级行动者,其他行动者微不足道,也就无所谓网络。如果还有路线图,其主要性状多半是线性的。
在非垄断的汽车行业,所拥有的业务层次很多,即使由于某一个环节如引擎的技术进步了,附加值增加了,但加总到汽车上,附加值也不会增加太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汽车的所有环节同时进步。
采用分工整合的英特尔,专攻于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而当该环节技术进步的时候,就能反映在其产品价格上,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收益。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相应分配给各个行动者的附加值也不同。而技术路线图为所有的行动者,为行业整体增添了附加值。
在集中于本行业的技术路线图之时,有必要关注行业外技术的渗透和支撑,特别是互联网、绿色能源和环保等技术。
此外,技术路线图只是在微笑曲线的左侧;对称地考虑,是否存在或者需要行销路线图?还可以联想到这样的问题:技术路线图说是要强调需求,但在参与绘制的行动者中,是否会有消费者代表,有多大权重?谁又能代表?
重要的是,在技术路线图中,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方法”?谈毅认为,网络需要“能创造出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和有效的协调规则”。显然,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才能提供“附加价值的源泉”。科技日报记者总结了这一过程中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这“三化”是通用的一般的说法,实际用到技术路线图中则有待详加展开。
中科院在其总报告中这样写,“我们借鉴国际上制定路线图的方法,吸纳我国进行科技战略规划的成功经验,在研究实践中形成了制定重要领域科技路线图的系统方法。”一是建立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的组织体系;二是明确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基本要求;三是组织所涉及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队伍;四是建立多层次、经常化交流探讨机制;五是建立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评议机制;六是晋升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的机制。
3.
通过技术路线图,有可能形成某项技术或行业的标准,这一点对于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来说都极其重要。技术路线图既有对技术的展望,又有对未来市场的争夺(王德禄2008)。然而,由于所有行动者的偏好、利益和社会关系都体现在技术路线和产品的设计中,随着网络因素的增多及问题转译链延长,标准可能无法辨认,因而有必要对行动者加以某种控制。进而,能否剔除不良行动者,以及识别、避免行动者的违规如贿赂等,以保障网络健康完善。再者,如何理解并消解网络中的垄断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关联?
在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和实施过程中,避免垄断也是重要课题。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技术随着市场的转移而转移,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市场和技术分离,核心技术往往会被具有垄断性的企业控制。这样就会打击其他行动者的积极性,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到头来对整个行业造出损害。
在发达国家,技术路线图提出至今的演进是由企业逐级向上的过程,传入发展中国家,必然会有政府因素的强力介入,例如在广东等推进技术路线图的地区,无不可见政府的忙碌身影。政府究竟是技术路线图的守望者还是行动者,或者是具有特殊身份和权限的行动者?
或许正是政府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的参与,建构了技术路线图的中国特色。这一点显然在发布不久的中国至2050余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一是捆绑在一起的“科”与“技”[iv],如果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划”,那么科学就是自由探索。二是规划的基调,悲观、乐观,还是中性。通常而言,乐观,是中国特色规划的基调。这一点将对路线图产生深刻影响[v]。
最后,技术路线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复,构成某种循环。前文提及,G.Dan Hutcheson则曾计算过SIA (半导体行业协会)技术路线图每一个周期的净收益。同时,也正是在这样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技术路线图的认识并丰富这一理论工具,广东省科技厅的曾路这样回答网友评论[vi]。
技术路线图可能依然题目太大,可以再缩小到不同行业,乃至其中某一项具体的技术,“下沉”到底,然后再做比较和整合的研究。
[i]科技日报 2008年12月3日http://www.jykyjdjd.cn/news/?type=detail&id=475
[ii]谈 毅 仝允桓 李雪凤,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一个选择性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04期
[iii]谈毅,技术图构过程中知识流动模式与创新效率,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8-10-18。
[iv] 吕乃基,在“科技”的背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227
[v]李侠,科学是可以规划的吗?——浅谈科技发展的路线图问题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083
[vi]曾路,产业技术路线图在广东的缘起,http://www.casted.org.cn/blog/index.php?blogId=324 2009-01-0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