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中还涉及到该领域前沿的若干重大关系。
其一,互联网大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部自然史,存在以下一组组关系: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生成,恒星演变与各种核素生成,地球(太阳系)演变与生命起源。
上述各个环节中,前者的作用类似于熔炉或舞台,后者则类似于舞台上的演员。舞台与演员,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
例如,地球(太阳系)是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温床和摇篮;反之,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又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进而改变了地球,典型事例就是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
随着自然界的演化,在演员与舞台的关系上,演员的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具有越来越大的“能动性”;与此同时,演员与舞台越来越彼此融合,不可分割。
历经跌宕起伏,人工智能强势回归。什么是人工智能的“舞台”或用武之地?
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大规模与互联网结合之前,互联网的大脑还处于半休眠和肢体局部瘫痪的状态,人工智能激活了互联网各个节点和各神经系统,使得互联网作为一个完整的神经系统开始运转起来”。
演员——人工智能,赋予舞台——互联网,以生命。
另一方面,互联网赋予人工智能以用武之地,或许更确切地说,互联网赋予人工智能之“舞台”以特定的形式——网络,以此协调人工智能各分支的关系: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视对于人间美食如此重要的味觉,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对于所有动物不可或缺的嗅觉,意味着某种不同的进化道路)的关系,由社交网络等形成的群体智能,反射弧所连接的决策与行动,特别是左右脑,也就是人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上述所有关系的关系。关于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后文还将述及。
其二,中心还是网络?表现之一是互联网大脑与区块链的关系。
回顾互联网的“初心”,阿帕网的意图是,“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这些“分散”的指挥系统彼此间平权。“所有计算机生来都是平等的 ,”此言令人想到“人生而平等。” 人际,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是契约关系,计算机之间则由TCP/IP互联。
然而作为“脑”,必然有层次,例如条-行业,块-区域、城市,企业,以及条块结合,进而必然指向、形成、需要一个中心。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云计算及其集中化趋势也验证了这一点。区块链则“对应一种(在进化史上)古老的神经系统试图反抗互联网的神经中枢化趋势”,“区块链也只能作为互联网云计算架构的一种补充而无法成为主流。”
“互联网形成了两大类型的应用架构,中心化的B/S架构和无中心的对等网络(P2P)架构”。在技术上,分散,每一个点都要存储和计算海量的数据,付出能耗,需要自行升级,实际上难以做到;集中,则有信息传输时滞和失真等问题。中心化还伴随着权力的集中和侵犯隐私。
作者认为,对于“中心”这样“同时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身份的问题等等,将来可以通过商业的方式,政治的方式逐渐解决。”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或许提供一个案例:大部分内容和时间段中心化,包括着陆区域,最后由探测器自主决定着陆地点。
分散与集中,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发散与收敛,某种程度上还有上文述及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关系,会是互联网大脑和超级智能未来发展中的某种“张力”,既是发展的动力,又将影响演化的方向。
“过去装在电脑机箱里的各个单独部件——存储信息的硬盘、处理信息的微型芯片、操控信息的软件——现在已经可以分散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集成,并供每一个人分享。”[i]这番话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地表现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关系:中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流动变化着的每一个人。
其三,互联网大脑的智商与情商。
作者及其团队提出并测算了包括互联网大脑等在内的一系列智商,开拓了对于认识与实践均有重大价值的领域。笔者以为,由此可以提炼出相应的“规则”,成为作者提出的“十大规则”中的某项新的规则。
实际上书中已经突破“智商”的本来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进入“情商”的范畴,例如“AI价值智商”中的“价值”。“十大规则”中的“规则7:挖掘互联网大脑的情感特征将获得超额回报”,还有“沃民高科建立的沃德社会气象台”等,实际上关系到人的“意向性”。
就人工智能界所区分的强、弱人工智能而言,书中所述大致都是“弱”人工智能,由此最终形成的“统一的互联网大脑”,以及“超级智能”,在这样的“叙事”中,作者并没有专门述及“强”人工智能。不过,既然在实际上关系到“意向性”,也就涉及到作者未直接提及的“强人工智能”。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是基于人类的水准和需求,这一点在目前阶段合理且可行,问题在于今后。作者认同互联网大脑所拥有的超级智能是一种“涌现”。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能一直以人类的智商和情商标准来衡量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大脑“左右脑”的关系。十年来,作者思想的一大飞跃,是将人类的智能,“群体智能”引入互联网大脑。“人”成为互联网大脑新的重要元素,从外在到内置,从高高在上引领,到人机平等相待。
由此引发两个问题。
其一,“群体智能”中的“群体”是谁?
人,或许只是在基因和生理上属于同“类”,在文化基因和心理上不是同“类”。人类,因“文明的冲突”而在漫长的岁月内耗、争斗不断,乃至你死我活。刘锋看到,“科幻电影中‘天网’、‘矩阵’、‘奥创’与人类的对抗,在现实中归根结底依然是不同人之间的斗争。”
赵汀阳[ii]进一步描绘了这样的图景:假如将来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相当于存在两个上帝,其结果可能非常惨烈,战争的可能性将远大于联合的可能性,类似于两种一神教难以相容。从当今世界的状况来看,这样的预见未必是杞人忧天,无稽之谈。
“群体”还有知识和经济上的贫富差别,“折叠”。能够作为“群体”,有相应的权重,有资格有能力与机器智能互动者是少数人,贫者少有或没有机会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如果考虑到基因编辑,这种状况就更为现实。
“群体智能”中的“群体”是谁?这是另一个题目,留给人文社会科学的课题。
刘锋的新作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体与互联网大脑的关系。
“一方面将右侧的人类、商业机构、军事机构、政府机构链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的右大脑-云群体智能,另一方面将左侧的传感器、音频视频监控、机器人、交通、生产、办公、家庭智能设备链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的左大脑-云机器智能”。
重要的是,互联网左右大脑的关系。“互联网的左大脑-机器云端智慧并不具备独立的智慧和进化能力,互联网的右大脑-人类群体智慧是驱动互联网前进的核心动力。”“失去人类支持的互联网,它的智慧和进化速度也将几乎为零。”
在一篇谈论百度搜索的文章中,作者写道[iii],社交筛选+机器筛选,成就了目前最好的搜索引擎解决方案。在微信7.0版,机器推荐依然不是形式上的重点,这不是微信团队不懂机器筛选技术,恰恰是他们对技术局限和期望目标之间矛盾的认知清晰,不想滥用技术。把微信做一些日常的搜索,因为这里有类似传统搜索引擎推荐的机器算法网页,也有微信公众号意见领袖的观点,也有朋友圈里身边意见领袖的评论。这就是“社交和机器双重筛选。”
其二,动态来看,互联网左右大脑的关系就是“人机回圈”。正是在人机之间的一次次回圈中,人的智能渐次转移到“机”,转移到左脑。即使来无踪去无影的“棋感”,也可以条分缕析。由阿法狗到阿法元,从一个局部可以窥见这一转移过程。在人机回圈之时,“机机回圈”悄然发生。排除不相干的“意向”(还有味觉、嗅觉),更加高效;没有彼此间的争斗,故而形成中心。此消彼长,机机回圈终将取代人机回圈,同时也超越属于人类,也限于人类的意识运动和意向性。
在更大范围,技术作为整体,倾向于有自己的动力、体系,甚至目标(直接),倾向于引导需求,而不是被需求所引导。(《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人类的智能乃至生命,最终在未来的超级智能中获得永生。
显然,以上所论之四大关系,仅述及所涉及领域沧海之一粟。
两点未尽之言。
其一是生物技术。既然类比人类大脑,大脑有其物质基础,由DNA和蛋白质等构成的脑细胞和组织;那么可以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大脑的“载体”或者物质基础,群体,机器,还是群体+机器?鲍捷提出“脱碳入硅”[iv],基因编辑是否可能为“碳”的未来留有一席之地?
谷歌公司已宣布进军基因科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即实现“人工智能+基因科学”。人类身体的技术化与人类精神的技术化终将合一,成为同一个进程,也即从自然人向技术人演进的过程[v]。最新的进展是“脑机接口”。
其二是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原理和语言与现有的计算机大不相同,有可能对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产生深刻影响。201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的挑战与机遇》报告,认为量子计算未来有望颠覆人工智能等诸多科学领域。
洋洋洒洒15余万字。作者翱翔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在灵光闪现之时提炼出“互联网大脑”。在互联网大脑的视野下,科技前沿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有了头绪,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未来的趋势也有了眉目,新的可能也将不断涌现。作者及其“互联网大脑”不会止步,必将伴随科技大潮继续前行。
作者在书中写道,“‘上帝’不再需要,也不能‘创新’出新的,未知的知识。因此上帝的f(C)=0,这是非常奇特的结论。”
而“活着的我们存在的意义是
为那1%的概率努力
让未来的生命能终有一天自省终极目标
让未来的生命能进化到地平线之上”
感谢刘锋,让我先睹为快,以及受其大作的激发而写出上述文字。
是为序。
[i]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e811c1412759a312a92e55f&fr=qingtian&lemmaId=9969353
[ii] 赵汀阳https://mp.weixin.qq.com/s/4nStnWwlfRpX_FsDMsSfng
[iii] https://mp.weixin.qq.com/s/ENIRMhsrNDi72rE44zJMkQ
[iv] 鲍捷,http://36kr.com/p/5070536.html
[v] 孙周兴 |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命哲学https://mp.weixin.qq.com/s/QdAnGRZMcfdPUuptgCELGQ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