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内科教研室“出版”了一份内科教学邮报(电子邮件发放),定期向全体临床老师通报教学情况。这一期请教学干事和住院总医师撰写了几篇文章,谈谈教学和临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或存在的问题。其中教学干事信中主治医师谈到的带教体会,反映了临床教学中基本功训练是最为重要的。
从2010年8月至2010年10月,我担任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内科教学干事,通过一年诊断学和内科学的教学工作,我体会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检体诊断是通过体格检查来收集资料、认识疾病的诊断方法,视、触、叩、听是其基本检查方法。检体诊断是每一位临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最常用、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尽管系统查体的掌握对于一名临床医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不少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基本临床技能在其整个从医生涯中的价值,甚至认为都21世纪了,一切检查都可以通过仪器进行,传统的体格检查已经落伍了。针对这种认识,我们通过大量事实告诉他们:越是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越需要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它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石,同时系统体格检查的训练能使学生意识到用全局的眼光对待医学问题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述“贫血”这一节时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因为“贫血”去了几家医院做了包括“骨髓穿刺”等不少检查一直未查出病因。后来到另一家医院就诊时,接诊的医生一测血压发现高达180/100mmHg,从而很快就诊断了是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肾性贫血”。而在之前几家医院一直没有为患者测过血压,可能都认为“年轻人,血压应该正常”。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基本的、全面的体格检查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临床上,患者被误诊的惨痛教训时有发生。误诊在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在所难免,但是若一位医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那么误诊和失误的几率就会显著降低。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接触临床,开始学习问诊和体检,对临床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就会成为主动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对这一点老师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例如,在同学们学习了血压测量和心电图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后,可以让他们回去给自己的父母测测血压或看看体检的心电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在讲授症状学课程的时候,每一个症状都会涉及学生们既往学过的到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还会涉及到还没学过的内科学、外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老师既要帮助他们复习以往的知识,又要讲述临床工作中的内容,以提高他们利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根据自身的体会,将临床实践中的某些病例结合诊断学的内容以短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病例往往有着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到二尖瓣狭窄会有咯血这一症状时,老师讲到在急诊室工作时曾碰到一位“吐血”的病人用了大量的缩血管的止血药不见好转。后来有一位细心的老大夫在听诊时发现了病人心尖部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从而诊断为“二尖瓣狭窄”所导致的咯血,改用扩血管药反而使病人得到缓解。从而使学生对二尖瓣狭窄会产生咯血这一症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类似的病例也能够避免漏诊和误诊。那么如何才会有大量的、生动的教学病例素材呢?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积累典型的、特殊的、有教学价值的资料,并注意收集、阅读相关的文献等。
三、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是指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各项检查结果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初步形成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思维过程。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医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才智,把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并进一步转化为临床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步骤为:实践、启发、引导、归纳。例如,当学生学完某一症状的理论课后,在见习课上又见到了有相应症状的不同的病人,可以初步让他们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和鉴别,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让他们了解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而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的症状,只有经过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疾病知识和熟悉临床思维过程。(信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9004-530731.html
上一篇:
我是“住院总”下一篇:
细颗粒物(PM2.5)对呼吸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