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官方期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自2007年始设立“医海撷珍”栏目,介绍在医学领域、特别是与呼吸病学相关的领域,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技术、进展等内容。记得第一篇就是由我撰写,介绍了Goodpasture综合征的来龙去脉。后来陆续撰写过十来篇,其中关于纳粹医生Wegner、听诊器发明者Laënnec的几篇,也在本博客刊登。如此三两年下来,我也几乎成了该栏目的“主笔”。
该刊2010年第8期刊登了我们撰写的有关von Pirquet的生平介绍。此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只因造访维也纳大学时曾见到他的雕像(见“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遗产”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7692),杂志编辑部也正好向我约稿,于是撰写了这篇短文。可感的是,在这一期的导读中,编辑部还特地推荐拙文:“本期导读:在医海撷珍栏目中,孙永昌教授不仅详细介绍了冯·皮尔凯教授的生平,而且还展示了他自己拍摄的维也纳大学校园内的冯·皮尔凯雕像的照片”。
冯·皮尔凯与变态反应学
克莱门斯·冯·皮尔凯(Clemens von Pirquet) 是奥地利著名的科学家和儿科医生,在细菌学和免疫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他首先创用Allergy(变态反应)一词,被后人尊为变态反应学之父(图1)。
冯·皮尔凯于1874年5月12日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哥哥Guido von Pirquet (1880-1966) 是著名的弹道学和热动力学专家,并且是早期太空探险的先行者。在哥哥的影响下,冯·皮尔凯的兴趣和爱好十分广泛。最初,他希望成为一名天主教神职人员,并因此进入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学习。随后,他又进入因斯布鲁克大学学习神学。没过多久,他又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转入鲁汶(Leuven)大学学习。然而,很快他又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向,选择进入格拉茨(Graz)大学学习医学专业,并最终在1900年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这一改变,不仅改变了冯·皮尔凯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改变了整个人类医学史的进程[1,2]。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内科医生,冯·皮尔凯先是在维也纳当地的一家儿科诊所给埃希(Theodor Escherich)医生当助手。埃希是著名的儿童肠道细菌学家,首先发现了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在埃希的影响下,冯·皮尔凯对儿科学和感染性疾病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埃希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实习和住院医师培训,冯·皮尔凯在1908年取得了儿科医师资格。在此期间,冯·皮尔凯利用生物学方法取代了化学方法对抗毒素进行准确定量,推翻了艾利希(Ehrlich)提出的关于抗体起源的理论,同时在免疫学和超敏反应方面发表了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以此在国际医学界崭露头角。随后,他拒绝了巴黎巴斯德学院的邀请,转到美国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了两年儿科学教授。1910年,冯·皮尔凯回到欧洲,在布雷斯劳(Breslau)担任儿科研究所主任。1911年,他成为埃希医生的继任者,并在该儿科诊所一直工作到去世。
冯·皮尔凯毕生致力于细菌学和免疫学的研究。1906年,他发现此前注射过马血清或天花疫苗的患者,再次注射后会出现比前一次更加迅速而强烈的反应。他和贝拉·希克(Bela Schick)一起,将这种现象命名为“Allerg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llos”和”ergon”这两个词,分别代表“改变”和“反应”的意思。
随后在对天花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冯·皮尔凯发现,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于1890年从结核杆菌分离出的结核菌素,接种后也可以引起与天花疫苗类似的反应。随后,查尔斯·曼托(Charles Mantoux)扩展了冯·皮尔凯的这一理论,于1907年发明了结核菌素试验(即Mantoux test),成为当时结核病的确诊试验。1909年,冯·皮尔凯发表了在维也纳进行的结核菌素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地10岁以下儿童中有70%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而14岁以下青少年结核杆菌感染率则超过了90%。
冯·皮尔凯及其同事的工作开创了免疫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包括明确了血清病的免疫发病机制,阐释了速发和加速型疫苗接种反应的本质,详细阐述了天花的免疫损害过程,从基础理论角度解释了麻疹的发病机制。
冯·皮尔凯十分注重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他较早提出对于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应做到诊疗和预防并重。对于医学院校的建设,他强调教学与科研应同步发展,重视实习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并亲自制定医学生毕业后学术交流计划。同时,冯·皮尔凯还十分重视医学研究的整体性,曾经创建过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工作领域涉及到包括血液病学、代谢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放射学等在内的多个亚科。冯·皮尔凯对于医学研究同行的态度是热情而开放的,他欢迎世界各地的医学工作者到他的研究院和诊所交流学习,凭借其在儿科学、细菌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巨大声望,维也纳成为了世界儿科学领域的核心。
冯·皮尔凯不仅在医学临床及研究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还积极投身于儿童健康公益事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地利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经济瘫痪,食品供应短缺。此时的冯·皮尔凯挺身而出,为保证全国千千万万婴幼儿的营养供给四处奔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9年,冯·皮尔凯发起成立了美国儿童救助组织,扶植促进儿科诊所的普及,并大力培训医护人员,力争使广大患儿得到及时正确的诊疗。奥地利公共卫生署成立后,冯·皮尔凯被任命为国际青少年福利联盟的秘书长。
冯·皮尔凯一生为医学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命运的结局却十分悲惨。1929年2月28日,他和他的妻子一起,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其自杀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白澎,孙永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8):632]
涉及期刊版权问题,谢绝转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