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晨光的科学和哲学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cguang 兴趣:色觉, 哲学, 美学, 进化论,广义信息,投资组合

博文

朱松纯谈科研和钓鱼

已有 3413 次阅读 2022-1-9 02:20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在人工智能群看到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的文章:

智能需由“心”驱动,实现“心”与“理”的动态平衡

https://mp.weixin.qq.com/s/FMraladW0255C-yeU5aIfA

其中从苏轼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讲到科研人生。很有意思。 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他讲逆境搞科研如《老人与海》中的钓鱼老头:

------------------

我以前跟我的学生分享过读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感悟。这篇小说很朴实,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寓言故事,不同背景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悟。主角是一个贫穷的、生活在古巴的老人(这里我们把他寓意为一个缺乏经费的科研人员),靠一艘小船在大海打鱼为生(科研探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钓上了一条巨大的鱼,被鱼拖到了深海(无人之境),经过日夜的搏斗(加班加点的科技攻关),终于制服了大鱼(巨大的科研发现)。但是,他的船太小了(平台、队伍、资源都有限),装不下这条大鱼,只能把鱼放在水中拖(文章没有发表,或者是只能发表在小众的期刊上)。结果,鱼的血腥引来了一群鲨鱼(商业开发、大资本),沿途把鱼肉吃了个干净。精疲力竭的老人终于到达岸边,把一个巨大的骨架拖上海滩。天亮了,岸边路过的人们,看到这个骨架,议论纷纷。


这个老人虽然没有吃到鱼,但他获得了这次打大鱼的经历。探索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大抵如此。现代社会能够为有创新成就的科学家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而作为有理想、有情怀的科学家,活得好不是主要目标,应该升华到活明白,追求做出伟大的贡献。
我在2017年曾经写过《学术人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文,当时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爱因斯坦评论做科研的三种动机”以及“科学研究的三个时期与战略定力”两小节,讲述了做科研的本质与定位问题,进一步阐述了“清风明月”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与价值选择。这里就不重复了。


-------------------------------------

结论是:不要在于结果,能钓到或能发现本身就是幸运——这也符合我的需求进化说——途径变目的(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不同,详见http://www.survivor99.com/lcg/books/beauty/index.htm  )。

    我就喜欢钓鱼,年轻时就看过《老人与海》;我也好像是他说的那种科研者(我自以为有很多新发现,见我主页:http://www.survivor99.com/  );我不久去过儋州苏轼故居,中学时听我语文老师讲过赤壁赋(那时候城里学生都在搞宣传队);我研究过康德的崇高感和道德感(http://www.survivor99.com/lcg/books/beauty/10-5.htm    )...  所以我深有同感。特此推荐。


WeChat Image_20220109015429.jpgWeChat Image_20220109015423.jpg

WeChat Image_20220109022531.jpg


WeChat Image_20220109021249.jpgWeChat Image_20220109033949.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6-1320140.html

上一篇:科研和生活——我的2021年
下一篇:雪球爆炸了:倡导价值投资的雪球网为什么学高盛?
收藏 IP: 99.199.191.*| 热度|

6 张晓良 张学文 郑永军 吴晓敏 宁利中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