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次贷危机的祸根――奖惩不对称――在中国蔓延
鲁晨光
2006年年底,华尔街因为奖励分红欢欣鼓舞,有篇引人注目的报道是《华尔街五大投行狂派奖金 发放额360亿》; 而2007年年底,华尔街充满恐惧,次贷噩耗不断传出,光是瑞银就亏损370亿。巨额亏损紧跟高额分红, 这是偶然的吗?我以为不是。
造成美国次按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房价太高, 首付太低,贷款条件太宽松,房屋抵押债券评级失真,投资者杠杆比例太大…… 但是我以为主要祸根是金融机构不对称的奖惩制度。 金融机构高管受到高分红的诱惑,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次贷的潜在风险;投资杠杆比例越来越大,使得投资经不起房地产市场的小幅波动,于是导致了次贷危机。
瑞银的分析报告指出,其薪资结构也存在缺陷,例如激励交易员通过回报率更高的风险交易追求高薪酬回报等等; 支付给成功的高级投资银行家,包括次级债业务部门银行家的奖金报酬非常高。瑞银指出,奖金通常依据扣除人员成本之后的总收入来衡量,但却根本不考虑那些收益的质量与可持续性等问题。
其实,更大的缺陷是对最高决策者的奖惩是不对称的。2006年,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John Mack获得了价值4000万美元的股票和期权,2007年公司巨亏94亿美元(中投因此投资了50亿美元),John Mack在一份声明中说,他将对银行的财务损失承担全部责任。 如何承担呢?放弃2007年的年终分红!这也叫承担责任?如果这样的奖惩多来几次,股东的资产不是全部变成高管的了?
巴菲特很早就对美国的高额期权奖励提出严厉批评和警告,但是长时间没有受到重视。安然公司破产终于让很多人认识到高额期权激励的危害性。但是美国监管机构也没有弄出适当的法律来限制。美国的经济学家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拿了很多诺贝尔奖,但是对奖惩不对称带来的危害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股权分散,高管自我奖励难以约束也是一个原因。
中国没有次贷危机, 主要是因为没有房屋抵押证券杠杆交易。但是,奖惩不对称的祸根照样存在。中航油陈久霖2003年因期权交易盈利得到奖金2300万人民币, 于是2004年交易做得更大,发生5亿多美元亏损。这是奖惩不对称造成巨大损失的一个例子。没有造成损失的例子也有,比如,外资大股东和蒙牛高管的对赌协议就是奖惩不对称的一个例子,只是股东运气好,没有因此亏损。平安保险是另一个例子。
平安保险董事长2007年获得6600万奖励,其他三名高管也获得4000万以上奖励。 于是,2008年冒险的冲动暴露无疑――声称要增发1600亿元。干什么呢, 后来知道了, 搞私募股权投资。我们知道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并没有显然的界限,私募股权投资风险也很大。以前很多信托投资公司干的就是类似的事情,并且因此负债累累。平安保险的管理水平是否非常杰出,足以保证冒险投资也很成功?未必。平安保险2004年到200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8.6%,10.2%, 10.7%; 业绩很一般。2006年和2007年因为牛市业绩好些, 但是未必能延续。在一片暴跌声中,我们还听说平安拿出10亿元炒底。如果是真的,这笔资金就已经被套近10%。
一个保险公司为什么热衷于冒险投资呢?显然,就是奖惩不对称促使的。赚了有高额奖励,亏了大不了没有红利。照此发展下去, 一个保险公司就会变成“冒险”公司,迟早要国家或人民来买单。
中国还有很多穷人,高薪激励不仅会制造风险, 还给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以极大的打击。很多企业成功是因为政策机遇, 市场机遇,未必是高管的功劳。比如这两年所有银行业绩都很好,这主要是巨大存贷利差造成的。那些高管水平再高,放在3年前也无能为力。银行高管数千万的高薪奖励也是很不恰当的。
奖惩要对称, 要高额奖励就要承担可能的亏损责任――真的掏腰包赔偿损失。这样才能抑制高管无视股东利益的冒险行为。中国应该接受美国的教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不对称的奖励制度,阻止次贷祸根在中国蔓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