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摩洛哥 —— 喀什巴特
Kasbat in Morocco
前几天,摩洛哥发生了 6.9 级极强地震,涉及马拉喀什以西的地区,已经造成数千人伤亡。
摩洛哥属于非洲小国,紧邻地中海,与欧洲的“两牙”—— 西班牙和葡萄牙隔海相望。首都是拉巴特,旁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卡萨布兰卡。
为了考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隼(Falco cherrug)和波斑鸨(Chlamydotis macqueeni)繁育技术,我曾经有机会去过上述地区。
考察日程安排的非常满,先是驱车往返 1200 多公里,前往东部内陆的拉希迪耶,这里有一个猎隼和波斑鸨繁育中心(照片)。
据说,这个中心是卡塔尔王室购买的一片海外土地,建设有猎隼和波斑鸨繁育基地。深处沙漠腹地,国王曾经来这里视察和度假。
我们连夜赶路,上千公里奔波,十分辛苦。沿途所见,与新疆南部的荒漠环境极其相似,连阿拉伯人喜欢的小毛驴都是一样的。
河谷里有椰枣树,应该是亚热带的植物。再向南就是撒哈拉沙漠了。
沿途的居民点及城市建筑物的屋顶上,都有大型白鹳窝,欧洲风格,引人注目。
因为是来工作的,就没有时间去拉巴特王宫、哈桑塔、乌达雅堡、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和舍拉遗址参观。
我们入住的一个叫喀什巴特的宾馆,摩洛哥有很多叫“喀什”的地方(马鸣 摄)
规模宏大的波斑鸨繁育中心,可容纳 500 多只波斑鸨,当然还有猎隼,二者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鸣 摄)
摩洛哥内陆风光,十分荒凉和干燥,环境与新疆有一点像(马鸣 摄)
摩洛哥猎隼繁育中心,一个训练飞行的基地(马鸣 摄)
摩洛哥内陆荒漠化的环境,非常适合波斑鸨和猎隼繁殖(马鸣 摄)
波斑鸨和隼类繁育中心,建设在沙漠腹地,远离喧嚣的城市,几乎是个无人区(马鸣 摄)
摩洛哥规模宏大的猎隼与波斑鸨繁育中心,管理井井有条。它们成功饲养了 500 多只波斑鸨(存栏数),还有几十只猎隼(马鸣 摄)
猎隼,白色型的或被称之为“海东青”,是最值钱的品种(马鸣 摄)
这个是阿尔泰隼类繁育中心(Altay Center),完全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马鸣 摄)
猎隼,或者是海东青,精品中的精品(马鸣 摄)
参观猎隼繁育中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的养殖经验,为拯救频危物种努力(马鸣 摄)
繁育中心不仅有大量的猎隼,还有阿拉伯隼、游隼、拟游隼、阿尔泰隼、矛隼(极地隼)或者海东青,来自世界各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马鸣 摄)
拉巴特海滩,面朝大西洋。
繁育中心,有波斑鸨 500 多只(存栏数),隼类包括猎隼、游隼、阿拉伯隼、北极隼(矛隼)、阿尔泰隼、拟游隼等(马鸣 摄)。
摩洛哥(Morocco)旅游胜地,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后记
在摩洛哥考察期间,看到国际上猎隼和波斑鸨人工繁育取得进展,令人欣喜。有一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在考察期间,一位当地的官员说:通过猎隼和波斑鸨人工繁殖来拯救野生种群,每年向野外释放几百只猎隼和波斑鸨,可谓贡献巨大。尽管如此,情况还是很糟糕,因为这几百只猎隼根本无法弥补野外种群的损失,例如,还比不上中亚某些国家电击造成死亡数量的10%(每年电击死亡4300只左右),如果加上市场需求(6,825~8,400只)、非法捕捉和其他损失,人们的努力如杯水车薪,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近年,猎隼濒危等级的提升,从国家二级晋升为国家一级,国际组织 IUCN 的报告更是敲响了警钟!
我们知道,猎隼(Falco cherrug)为中型珍稀猛禽,属鸟纲、隼形目、隼科、隼属,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的种群数量已经非常稀少,猎隼性情凶猛,身形矫健,飞行迅捷。它们善于在高速飞行中追捕猎物,其俯冲速度极快,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仅次于游隼和金雕),完全称得上是疾飞如箭,俯冲如电,是优秀的“飞行猎手”。猎隼的分布面积很广,遍布整个欧亚大陆的森林草原带、半森林半草原荒漠带,从匈牙利穿越中亚直抵中国,适应能力极强,特别是在干旱环境下,耐受力非同一般。根据专家估计,现时全球猎隼种群只有12,200~29,800 只(成体),从1993年阿拉伯人大量进入中国捕捉猎隼开始,到2023年约30年种群数量下降了约47%。
几点建议:
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尽快完成中国猎隼保护行动计划的起草和颁布。内容包括:(1)在中国禁止一切捕捉和贸易,包括合法的、非法的,为种群恢复创造条件。(2)积极开展猎隼资源调查、生态学研究,摸清楚其种群状况和面临的威胁。(3)建立救助体系,对中毒、电击、禽流感等开展有效的救助,包括开设猎隼诊所、人工繁育基地等。(4)在一些猎隼的分布区,建立保护区,专为猎隼自然繁殖架设人工招引设施,如鹰架、食台、人工巢穴等。(5)针对国际发展形势,加快法治进程,在合适的时间为猎隼保护单独立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