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创新实验:科学助力 乡村振兴
天还没有发亮,我们就出发了。大约九点多,太阳才升起来。我们来到位于天山脚下的板房沟,二月的原野积雪很厚,银装素裹(康晓珊 摄)。不远处就是丝绸之路滑雪场,热闹异常。
县一中,是位于牧区的一所学校(马鸣 摄)。为推动科学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中科院新疆分院生地所和人造卫星地面观测站,联合当地的教委、教研中心、鱼利明红山教育工作室等单位的专家老师,一起展开跨学科授课创新实验。其中,有一个比较正能量的话题,就是“语文学科教学+科学素养培训”,通过科学普及,助力乡村振兴。
在可容纳百余人的大教室里,座无虚席。观摩课十点整开始,线下与线上同步进行。课堂里除了学生,还有半数是来自各个学校的语文老师。疑问之一:语文与鸟类学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语文与鸟类学有什么关系呢?首先,鸟类会传播种子,今天第一节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陈佳娜 主讲),涉及到鸟类帮助“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几种方式。紧接着附带一节科学课《有趣的植物种子传播》(康晓珊 主讲),从风传播、动物(包括兽类和鸟类)传播、水流传播种子的故事,介绍科学最新发现。疑问之二:大部分种子传播方式好像都与植物妈妈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马鸣 摄)。
第二节语文课《父亲、树林和鸟》(李依轩 主讲),直接开始讨论小鸟了,课堂非常活跃(马鸣 摄)。许多学生来自农牧区,见过各种各样的鸟类,包括猛禽和野鸡。李老师启发式教学,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让我们目不转睛,大开眼界。疑问之三:在旷野里你能够闻到或嗅到鸟类的气味吗?
递进式推演,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疑问之四):课文中的父亲曾经是猎人吗?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立马都变成了小福尔摩斯(马鸣 摄)。讨论非常有趣,截然相反的观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我认为在旷野或高高的树干上,谁能嗅到鸟类的气味呀,除非是个老猎人,爷爷也未必行!
疑问一大堆,需要有人解答。接下来的科学课是我讲《神奇的鸟类世界》(马鸣 主讲),来自乡下的孩子们,兴奋异常。他们的知识面可真宽,接触过许多鸟类,见多识广,有的小朋友家里还曾经饲养过金雕或雪鸡呢。当然,我们之前没有与语文老师磨合或沟通,对教材一无所知,难免会有一些误解(康晓珊 摄)。
为推动科普化后的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与中小学校教育活动相互融合,这一次专门打造出科学与语文结合的课程教案,针对鸟类,量身定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计划(马鸣 摄)。疑问之五:之前我是有疑虑的,我问刘瑛:大家都讲鸟类,会不会发生冲突?
课间小插曲:颁发荣誉证书仪式,褒奖科学家进校园行为。中科院心系科学教育事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知识讲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各族师生的科学意识。这一天,通过网上直播,全区线上参加的老师就超过三千人。如果挂到网上重播,受益者会更多。
疑问之六:针对现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一些想当然的成分(错误),科学家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看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马鸣研究员送出十几本自己撰写的鸟类科普图书。此次活动的下一步计划,是针对南疆墨玉县中小学师生开展的科学素养培训,深入体会语文与科学结合的乐趣。让师生们在趣味试验中滋养科学精神,亦是此项工作实践案例的延续。
通过现场与专家互动交流,游戏或试验,别开生面,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马鸣 摄)。这也有利于受训教师深刻理解和内化专家授课内容。通过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量身定制,使受训教师的个人素养、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在学习、交流、质疑和碰撞中不断地提升。疑问之七:最后康晓珊老师讲到种子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免费传播,另外一种则是付费传播,同学们如何理解其中的区别?
板房沟里竟然全都是老师了(马鸣 摄)。疑问之八:中国文化几千年,源远流长。但是,一直重文轻理,现在也是如此。这次发现,语文与科学碰撞,就会出现教材或语文教育不严谨和逻辑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教育体系,知识结构,可能都存在问题,我们要不要纠偏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