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这类人最易成为现代医学的受害者

已有 3080 次阅读 2014-9-12 21:28 |个人分类:故事感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医学, 受害者

这类人最易成为现代医学的受害者

 

蒋继平

2014912

 

现代医学,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指西医。实事求是地说,在西方国家,西医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医疗保障体系。

西医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即有利必有弊。这是我们生存的宇宙定律决定了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这个定律,西医也不例外。

西医的优势是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对人体进行各方面的检测。这些高科技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各种医疗设备的检查,各种化学检测,先进和准确的消毒和麻醉技术,先进的外科手术,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品,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由于西医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探索生命的奥妙,并为解决生物健康问题极尽全力,因而,西医为人类挽救了许多生命,减轻了许多因伤病带来的痛苦。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现代医学寄予厚望,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就想到看医生。

身体不适去看医生是对的,也是必须的。可是,人们就医的目的应该是对自己的健康有利,而不是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是不是?

一般而言,就医对真正有病的人来说是有益的,也就是可以减轻病痛的折磨的。但是,对于感到一些身体不适的“病人”来说,就医的结果不一定会改善这种不适,有时反而会增加这种不适感,甚至会造成对身体健康的更大伤害。这类人就是现代医学的受害者。

这类人是什么人呢?

根据我本人对周边社会人群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具有下列特征的人最容易成为现代医学的受害者。

  • 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对现代科学技术非常信赖。但是,对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知之甚少。他们盲目崇拜科学,也可能已经从现代医学中得到过实际的好处。比如说,治愈过一些明显的伤痛。

  • 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可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收入,至少有一个健康保险,大多数医疗费用可以由保险公司支付。所以,看医生对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不大。

  • 过渡相信医生和检测数据,但是,对检测数据的理解很有限。

  • 具有一定的神经质,对身体的反应非常敏感,非常贪生怕死。

  • 工作性质不错,有时间来应对就医的程序。在美国,就医的程序很复杂。通常要先与家庭医生预约,然后到家庭医生诊所就诊,再在家庭医生的推荐下,到专科医生处接受专门的检查,也要预约,如果有问题,然后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处理,都要预约。这些都很花时间的。这对于一般的在流水线上作业的钟点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让我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我的论点。

我太太就职的公司是一家私人健康保险公司,规模不大,其公司的几位主要负责人都是他们自家人,年老的夫妇是总管,儿子和女儿分别担任着重要的职位,他们收入都不错,住着高级的房子,开着明牌汽车。可是,他们因为事业压力很大,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因而,经常看医生。其结果是,越是看医生,越是问题大。到现在为止,他们四个人,每个人至少住过两次医院,动过两次手术,他们中的每个人已经将胆除去,还有的是换了股骨,动过腰椎手术,或者眼睛手术,等等。在我看来,他们这家子是真正的现代医学的受害者,而不是受益者。有许多不适并不一定要住院动手术。要是他们没有经济上的条件,他们也不会如此做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医生为了尽到人道主义的责任,总是从最坏的方面为“病人”考虑。因而,他们会尽一切努力为“病人”安排各种检测。其实,这种检测是否必要,或者这种检测是否能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这些医生自己心里也没有肯定的答案。

我自己就是学生物学的,我对生化测试有着亲身的体验。因而,我对生化测试的数据有着自己的解读。我知道生化数据的波动性很大,这些数据仅是有参考的价值,而不能迷信。比如说,葡糖糖的数据,用来作为一个糖尿病的参考数据,一次检测的数据超出正常范围一点点,那是很正常的事,很可能是检测误差造成的,根本没必要担惊受怕。

对于没有做过这些生化试验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这其中的事实,只是听医生的解读。有些医生为了“保险”起见,或者其他目的,会鼓励“病人”做进一步的检测。有的医生还会开一些药。西药的副作用是很大的,没有病吃药对身体的伤害很明显。

我注意到,现在的许多检测的数据总是在正常和不正常的边缘之间,即所谓的“擦边球”。解决这些“擦边球”的举措主要看医生和“病人”的态度。对于不同身份的“病人”,他们对于这些“临界”数据的态度会有很大的不同。

各位读者,看了这篇博文,您是否也属于现代医学受害者的高危人群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827279.html

上一篇:我心中最近产生的几个谜团
下一篇:这些物品记录了与子女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收藏 IP: 74.118.233.*| 热度|

8 武夷山 张骥 吕喆 姬扬 吕洪波 侯沉 陆绮 zhngsh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