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从生物的命运看人生

已有 4226 次阅读 2012-6-15 05:46 |个人分类:故事感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生, 命运, 生物, 品质

从生物的命运看人生


蒋继平

2012614


平时无所事事的时候, 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回顾已经走过的人生, 总想知道自己的命运, 想领会人生的命运到底是命中注定的, 还是后天努力改变的。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 后来上大学, 出国读研究生, 学的都是与生物有关的知识, 主要是农作物和微生物以及与农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博士毕业后也是在种子公司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 因而, 我对生物有比较详细的认知。


我是一位基督徒, 我相信上帝, 我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与此同时, 我也是一位科学家, 我也相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神创论和进化论并不矛盾, 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 神创论是纲领性的文件, 而进化论说的是细节, 它们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大家知道, 凡是生物都有一个命运的问题。 神创论认为生物的命运是上帝设计好的, 进化论认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是, 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 这些都是生物体内的基因控制的。 这些基因就是决定生物命运的密码。


这些密码虽然不能说可以完全决定一个生命的具体命运,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这个密码在大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地来说, 一条牛之所以是牛, 是由基因决定的。 一个牛的基因生长出来的一定是牛, 不会是马。 同样的道理, 一种大豆的种子(带基因)长出来的一定是大豆, 不会是水稻。 这点大家一定会同意的。牛是牛的命, 马是马的命, 大豆是大豆的命, 水稻是水稻的命, 这点大家也一定会认同的。


进一步来看, 虽然同是一种大豆,虽然它们的总体命运生来就决定了的, 它们属于植物,可以作为动物的优良食物,它们毫无自己的选择,可是, 作为一个个体, 它们的命运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当它们被播种在肥沃的土地上,有先进的灌溉系统, 有适宜的生长温度, 有一套科学的病虫害防止措施, 总之, 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 那么, 它们一定会生长的很健康正常。 当它们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 没有旱涝保收的灌溉系统, 没有科学的病虫害防止措施,它们的生存条件很恶劣, 那它们的命运一定很艰辛。


大豆被收获后, 它们的命运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本身的质量, 另一个是拥有它们的人利用它们的意图。 这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这些大豆是被作为种子, 人们的食物,或者用来炸豆油,作豆腐, 动物饲料等等。一般来说, 作为种子的是质量最好的,作为人们食物的次之, 炸油的再次之,质量最差的用作动物饲料。但是, 并不能保证所有质量合格的都可以作为种子, 比如说,合格的数量太多, 用不着这么多。因而, 能不能最后被选为种子, 还得看主人的选择。

很明显, 本身的质量是内因, 主人的选择是机遇。 内因和机遇决定这个大豆的命运。


我们人也是一种生物, 虽然我们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才能, 但是, 这些自我选择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不能选择家庭出身, 其次很难选择社会制度。 这两个方面决定一个人的生存环境, 正像大豆的生长环境一样。 虽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 但是, 能不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学校, 还得由学校决定, 这个选择是双向的。 这正像大豆一样, 大豆都希望自己被用作种子,但是能不能作为种子还得看主人的选择。 我们都希望选择理想的工作, 可是最后能不能得到理想的工作, 还得看用人单位的选择。


讲了这么多, 其实只想说明一点, 人生的命运跟生物的命运是一样的,即本身的质量是基础, 是关键, 是内因, 机遇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很容易看出, 要有一个好的命运, 首要条件是有一个高质量的人品。 所以, 我们唯一要做的是, 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用神灵来导引自己的灵魂。 假如您能做到这些, 那么, 您一定会被作为人才(种子)的候选人, 但是, 最后能不能顺利当选, 那还得看机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582270.html

上一篇:人生规划:心身健康第一位
下一篇:我所知道的孟山都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13 陈小润 陆俊茜 张玉秀 朱嘉卉 丁大勇 平文丽 金小伟 唐常杰 周效华 崔全顺 李宇斌 anran123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