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新疆水分问题的方方面面.--天山南北话气象(9)

已有 6005 次阅读 2021-2-15 16:58 |个人分类:天山南北话气象|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新疆水分问题的方方面面.--天山南北话气象(9)

第一章  新疆气象的一般特点 第5节   2021 02 15 网络版

 

5 新疆的空中水与雨雪1

有人说新疆沙漠多,那里特别干旱。而“天山融雪灌良田”的歌声到处传唱,而这似乎说明新疆反而有稳定的农业用水。其实,新疆还慷慨地通过额尔齐斯河默默地向北冰洋输送着自己收集的淡水;新疆的伊犁河水流到哈萨克斯坦,慷慨地维持了著名的巴尔克什湖的生存。所有这些现象显然不能用新疆极度干旱来说明。那么,究竟如何认识新疆的“水”才妥当?

其实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准确认识降落在天山南北的雨雪的特有规律性。

新疆的空中水

新疆虽有高山阻挡,距海遥远,但新疆上空的空气也参与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新疆空气的相对湿度约为50%,而不是极度干旱(我国南方也不是100%)。新疆空气柱中的平均含水量约为10毫米,这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相差并不大。每年流经新疆的水汽约有1万亿吨的数量级。新疆上空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部,它是新疆降水的水源。在东疆、南疆有自东向西的低层水汽对那里的降水有贡献。夏季靠近天山附近的空气里含有的水分比较多。而冬季在准噶尔盆地低层的空气里的水分也比较多。

新疆降水

据测算新疆全境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150毫米,即全疆平均每年降水厚度约15公分深。把它与新疆面积相乘得到每年有2429亿立方米(吨)的雨雪落到新疆各地。新疆降水深度仅是我国年平均降水的1/4。如果这些雨雪平均降落到各地,它确实无法维持农业。降水少,决定了新疆的盆地地区的干旱面貌。但是降水分布的不均匀的特点不仅不是它的缺点,反而使它把相对稀少的雨雪可以集中利用,从而在总体干旱的背景下展现了十分多样的冰雪、草原、河网、湖泊、森林、绿洲等各种景观。

 

1.6 新疆不同的年降水量和所占的面积

年降水量

/mm(毫米)

占据的面积

/万平方公里

降水形成的水量/亿立方米

面积占新疆

总面积的累计%

25以下

40.5

51

0.2459

25-50

30.1

113

0.4286

50-100

25

187

0.5804

100-150

18.1

226

0.6903

150-200

13.6

238

0.7729

200-300

11.5

288

0.8427

300-400

8.9

312

0.8967

400-500

6.2

279

0.9344

500-600

4.5

247

0.9617

600-700

2.1

136

0.9744

700-800

2

150

0.9866

800-900

1.1

93

0.9933

900-1000

0.7

67

0.9975

1000以上

0.4

42

1

合计

164.7

2429

100%

 

新疆多山,而山区在新疆被认为是湿岛。那里的温度低,而降水比较丰富。据测算降落在新疆山区(71万平方公里)的雨雪占了新疆降水总量的84%2048亿立方米/年)。降落在山区的雨雪使高山有了冰川和永久积雪,使新疆发育了众多的河流。

新疆降水除了山区多盆地少的特点,还具有西北多,东南方少的特点。就四季而论新疆降水主要集中于春夏(西部早,东部迟)。山区6-8月的降水可占年降水的70%。新疆降水在地域上和时间上的不均匀,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新疆年降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天山西部的西风带迎风坡,在伊犁河的支流巩乃斯河的巩乃斯雪害研究站、那拉提,其年最大降水量都超过800毫米(海拔约1800米),个别年超过1000毫米。而在背风的托克逊(吐鲁番盆地)其年降水量只有6.6毫米,是全国降水量最小的地方。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所以存在沙漠就是因为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很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72309.html

上一篇:我的“年纪”+(一诗)
下一篇:新疆河流、地下水,冰川等等.--天山南北话气象(10)
收藏 IP: 110.152.222.*| 热度|

2 檀成龙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