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胡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rimriver

博文

地理学家伍光和去世

已有 9362 次阅读 2016-4-15 09:4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伍光和教授因病于2016年4月11日去世,享年79岁。

 19371223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曾任国家教委首届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冰川冻土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地理建设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之所以对伍教授去世这么敏感,是因为从事自然地理学习与教学的人对伍先生编著的自然地理学非常熟悉,现在很多高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学习的自然地理学是伍先生所著,多数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也是伍先生编著的不同版本的《自然地理学》,一些高校所选用的《综合自然地理》也是伍光和先生编著。

   伍教授在我国自然地理学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伍老走好!


 

      最先发现伍教授去世的消息是来自QQ空间,为了辨别其可靠性就到网上搜,百度上以及兰州大学网页竟然都没有相关信息。后来用google搜到博客中国——邹蓝的专栏悼念伍光和教授的文章,知道伍教授去世消息为真,该博文里伍教授的图片比较醒目,再转过头百度,发现里面有了伍教授去世的相关信息,并用了同一幅图片。

   

http://zoulan.blogchina.com/2993456.html  

博客中国   邹蓝的专栏

 

 

悼念伍光和教授

 

兰州大学博导,地理学资深教授伍光和先生(1937-2016),2016411日早晨因病去世。我随即得到了信息。很愕然。

 

知道伍老师卧床已久。前两年打电话去问候,他就已经患病在床。后来一直没敢再打电话,是因为怕得到不好的消息。但是不好的消息终究还是来了。

认识伍老师,是在198611月。我当年从英国伯明翰大学归来,李昌、马西林(原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等几位热心西部地区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组建的中国地区开发咨询中心,拉我到甘肃陇南地区走一走。记得同行的还有中央警卫局老同志张敬波,交通部科技委员会原主任高原,闫轀等。到兰州后,队伍又增加了甘肃扶贫办主任窦述,以及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魏世恩、地理学教授伍光和,以及韦惠兰教授。

此行的路程走了这么一线。兰州、定西、经通渭华家岭过秦安到天水、徽县成县、康县、武都、文县、宕昌、经陇西到定西,返回兰州。曾任四川省委书记和国家人事部部长的张学忠先生当时在陇南担任地委书记。

马西林先生是甘肃籍,关心家乡的发展。由他带队。这一行,就是我跟伍光和教授友情的起点。

那一圈我认识了伍老师的神。天水与徽县之间的大山坝,除了冬日依然葱茏苍翠的植被之外,其他没有任何能让人有深刻印象的东西。他说,这里是江河分水岭。北坡的水最终汇入渭河,进入黄河。而南坡的水,最终汇入西汉水而注入嘉陵江。

结束在陇南的主要日程后返回兰州,走岷县陇西一路。在靠近岷县的宕昌北部,哈达铺过去,路旁有一道涓涓细流。伍老师指点说,这是是小岷江的源头区。由哈达铺西北行9公里许至麻子川。这是宕昌、岷县的分界处。一个不起眼的黄土坡,萧肃的冬日下没有什么植物,只有黄土和白雪,如同任何一个北方乡村外的小土包一样。伍老师说,这边的融雪入白龙江,那边的雪水经迭藏河、洮河而入黄河。这个地方又是个江河分水岭。他对这些地方熟悉得跟自己的手掌一样。

说伍老师是教授,走在大街上估计谁都难信。作为地理学家和冰川冻土学家,他常需要经常走野外,上雪山和高原。因此他脸色并不白,也不像一个学富五车的教授博导。如果不认识他,看到他的形象,人们估计他就是个乡镇干部或工厂的技术员。

伍老师风趣幽默乐观,这符合川人的特点。他总以乐观精神对待冰川学家们常会遇到的危险。

他亲口跟我说过,早先他在青海阿尼玛卿雪山考察时,天气突然转暖,溶雪加速。结果等他在一处小溪间忙了一阵抬起头来,涓涓细流已成涛涛巨流,把他所在的河滩滩心围成孤岛。若水位继续上升,他就无处可遁了。别人隔水在远处为他干着急,他见无法可想,干脆安之若素,继续干了起来。入夜,没吃没喝的就打开收音机卧在岛上听从遥远处传来的节目。晚上天然降温,融冰减少,水量自然下降。第二天早上他才脱困。

雪山上的冰塔林,远看是诱人的人间奇观,光怪陆离的冰塔、冰柱,在阳光下反射着缤纷的色彩。在外面看去,热热闹闹的,跟彩色冰雕似的。可是一旦置身于其中,则是另一个世界,危机四伏,研究者随时可能跌入深深的冰裂缝中不得脱身而在冰冷和饥饿中丧生。他在祁连山里就曾被冰裂缝所阻而陷入困境,进退不得。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冒险翻越或许是深不见底的冰缝。于是他带着几个学生,翻下冰裂缝,又从二十余米深的缝底攀上来,再小心翼翼地探路,以防被隐藏在雪层之下的冰缝吞噬。将近半夜他们才算脱离这片险境。寒夜中,寒星闪烁,雪线之上是一片冰雪世界,可是他们个个却身冒热汗。与死神搏斗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次认识后,往来就多了。不是我去兰州,就是他来北京。1998年我到宁夏和甘肃调查积蓄雨水的水窖情况,伍老师还帮我联络了他非常熟悉的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招待所住下。2002年我经兰州到新疆去,时间非常紧。我还把伍老师请了出来,并拉了其他几个熟人,在兰州铁路局边上的金轮饭店聚了一次。

2010年春节我打电话问候他,得知他卧病在床。他退休后依然工作操劳太多,没能好好休息。这一辈子辛苦,最能让他欣慰的,是学术成果累累。

他把一辈子献给了地理学教育,献给了兰州大学。作为经济地理专家,他也对西北发展和中国发展贡献良多。一辈子从事教育,他还培育了不少英才。秦大河院士,早年是他的学生。。

知道他卧病在床之后,隔一段时间我想再打电话。但是一直没有敢打,就是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越不打,时间一长越不敢打。但是不好的消息终究还是来了。

拟挽联送别伍光和教授:

从巴山蜀水到黄土高原一生知识报效中华;

涉高远险境走华夏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早上发至伍教授家属的下联,用了教授二字,现在改用先生更妥帖。

2016/4/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80-970231.html

上一篇:最早到达美洲的中国人
下一篇:迎亲与亲迎
收藏 IP: 73.142.112.*| 热度|

8 吕洪波 张学文 杨学祥 杨正瓴 冯兆东 潘竟虎 彭渤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