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man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博文

回忆毛泽东

已有 18166 次阅读 2009-9-12 12:09 |个人分类:随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毛泽东

我从没见过毛泽东本人,但毛泽东总是激起我无尽的回忆,我的回忆不同于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人员,而是与毛泽东共同活在这个世上的那个年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他老人家就是活在我的心里,永远。

9月9日是毛泽东的忌日,网上大量的非官方的纪念文章,非常喜欢读,读的时候常常是泪流满面,除父亲外从来没有一个人让我这样过。从记事以来,主席的影响就没有一天中止过,看过一个山东老乡写的文章,说他对毛泽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尊敬-否定-崇拜的过程,这可能是很多40岁左右的人的共同感受,但对我来说,就从没有否定过他老人家,包括他的一些不当之处都是可以理解的。

儿时对毛泽东的记忆

应该说从记事时就可毛泽东活在一起了。我出生在山东一个相当落后的农村,记得当年还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但各家各户都有一个有线的小喇叭,每天早晨6点55,小喇叭就开始响了,几乎每天都是在《东方红>>乐曲中醒来,所以最早会唱的歌曲就是《东方红》。这也是我对毛泽东的最早的认识,“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7岁那年我背上的书包上学了,要不是在毛泽东那个年代,我是上不了学的,别看那时候连吃饭都是问题,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以我家五个孩子只靠土地吃饭的境况,要是让我们兄弟几个都上学那几乎是办不到的。开学第一课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万岁”。记得当时一遍一遍的读背毛主席万岁,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但这种感觉回忆起来是非常甜蜜美好的,充满幸福感,但现在也不觉得说毛主席要活一万岁而感觉反感,到时希望他真的能活一万岁,这一点可能和古代山呼皇帝万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上二年级时,二哥五年级,竟然学英语了,他学的第一句英语是“LONG LONG LIFE CHAIRMAN MAO”,回家的一路上都是高喊着这句英语句子的,所以我学会的第一句英语也就是这句话。

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认识的字逐渐多起来,因为学习好,所以被抽到联中和小学共同组织的宣传队,我还不会写文章呢哈哈,所以在报纸上抄了几段拿去到各个村念。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我有一句话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当时真是不明白,怎么投降还好呢。后来通读水浒传,宋江真是他妈的可恶,害了我多少梁山兄弟。毛主席的这句话让我对任何事都没投降过。

没有电视,每个月公社放映队到村里到是放一次电影。现在还记得每次开始必放中央新闻,所以每次就都能看到毛主席接见外宾的情境,他的风度是唯一的。

哥哥放学后,总是和同学们爬到房上,拿着风箱的进气筒,用嘴对着,向着全村四周宣读毛主席语录,印象最深的是:“列宁为什么。。。。。。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 阴谋诡计”。

上小学时,几乎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次早上没有起来床,就没敢去上学。下午到了学校给老师说病了哈哈,结果老师说上午放寒假了,你被评为三好学生(还三好呢哈哈,逃学),得了奖状。奖状就是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尽舜尧。多豪气呀,虽然当时体会不到,但随着年令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这话的意境。另一句当时让人长精神的话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主席走了

1976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离开了我们。

大人们都哭了,哭的泣不成声。现在回忆起来,绝对发自真心,无私毫做作。

全村人都聚集在马家坑旁边,这是平常全村开会的地方。大队会计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他拿着报纸宣布公告,第一句话是:“现在开会。伟大领袖毛主席.......(已泣不成声)......他老人家....(会计蹲在了地上,鼻涕流了出来)......去世了......”(写到这里,我又一次的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全场一面哭声,发自内心的。这个会就这样哭了一个上午。那时我10岁。

后来年龄大了,知道几乎在全中国的每个角落上演了这个场景。对于中国广大的老百姓来说,毛主席无疑已成为他们家的一个分子,一个重要成员。毛主席的离去,让他们失去了依靠。有毛主席在的时候,日子虽然苦,但大家都感觉很幸福。不知道有哪朝哪代的帝王、领袖让故乡百姓有过这样的感觉。

是什么让老百姓对毛泽东如此神往

小平主政后,曾有一段日子批个人崇拜,可是再怎么批,也没有阻止过对老人家的敬仰与怀念。茶余饭后了解到,大家都有此感觉,包括深受文革之痛的人。

毛主席领导人民打下新中国,让百姓当家作了主人,老一辈人都这么说。三年赶走了老蒋,抗美援朝打的老美乖乖的,从此这个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成为一个“真男人”,日子苦点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老人家吃的也是粗茶淡饭,他吃过的最好的饭就是那么几顿红烧肉而已。

毛主席也苦呀,老百姓是这么想的。他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失去了他的兄弟爱妻儿子。他的儿子结婚也就那么一间房一张大的木板床,儿子骑着自行车将媳妇从北大接过来,三桌子酒席,送给儿子的结婚礼物也就那么一件穿了多年的旧大衣,在人民眼里,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百姓。现在还有人能做得到吗。

对待我们的对手呢,他从没有失去过骨气,总上能让我们百姓能挺起腰杆子昂着头做人。尼克松访华,主席是在书房中接见的。不失国格,又让老尼服的五体投地,大气都不敢喘。难怪老尼的儿子女儿见到毛爷爷走出十里之外仍然感觉到爷爷的威力,十里之外才放松下来喘一口大气。

这让人想到了老美当年轰炸我们的大使馆,想到了小日本不断地叫嚣,试问老人家还活着的话,即使他只是坐在书房不说一句话,他们敢吗?毛老爷子,你就是中国的脊梁,没有你,俺们都感觉有点软。

毛主席的过失?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在我们谈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的时候,有些人对主席的路线批评的非常起劲。试问如果在那个年代搞市场经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当小平年代我们搞包产到户联产承包的时候,无疑是正确的。毛时代呢,无数的革命先烈留下了他们的妻子儿女老娘老爹,那个时候包了产到了户,谁受了益谁的生活会过不去?觉得主席狠批包产到户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当时人民打内心里是拥护的。

计划经济让我们集中了财力物力人力,从只会造桌椅板凳,种玉米高粱,到造飞机大炮,汽车坦克,再到氢弹原子弹,没感觉到主席的路线有什么不对。

再看看饱受升学残害的青少年吧,毛主席当时说过,“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教育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研究教育的人应该能体会到这话的高明之处吧。

批林批孔

毛老爷子批过我家乡的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武训,他们被国人称为圣人。

从更长的历史长河看,孔子的地位应该是绝不亚于毛泽东的,孔子让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用信息时代的话说,他的思想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当然还包括小日本和韩国朝鲜新加坡等)的软件。不知道老爷子为什么批他,是老爷子批他还是老爷子的某句话让人利用了。但有一点批它我是没意见的,就是三纲所指的封建秩序的那一套。以我对泽东的敬仰,以泽东的英明,我想他还是不会批俺老乡的精华部分的。比如:仁、义、礼、智、信,只五个字,要是我们中国人都能做到,我们中国会多么伟大呀。

武训是个奇人,后世称其为武圣人,没有人因为他是个叫花子而辱没过他,这一点不同于孔圣人,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大人小孩的都叫他孔老二(老二?多难听呀哈哈)。老武一世要饭为生,要饭不为别的,只为兴义学,让周围的孩子能读书上学。要饭建成两所义学,现代人做不到呢。毛老爷子对他的责怪是为什么不投入到反清反封的潮流中去,哈哈,要求太高了哈哈,毕竟俺老乡斗大的字不识一升,温饱都解决不了呢,他能要饭舍已为人兴义学,应该比现在我们党的大多数人伟大多了,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呢哈哈

不过,我还是原谅老爷子的批判,老爷子是搞 政治的呢,政治需要社会走向秩序。

与彭大将军的过节

一点也不是因为敬仰毛泽东才偏向于他,与彭德怀将军这一锅还真是。。。。。。有些不好说。

将军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在朝鲜战场为中国立威,我要上皇上,会毫不犹豫地为他发一块免死金牌,不管他犯多大错。

有人猜测岸英兄壮烈于朝鲜战场,毛怪罪将军没有保护好儿子,也太小看我们的伟大领袖了吧。

但从当事人的回忆录来看,卢山会议泽东真的没想把将军置于死地的,老爷子没那么狠。无奈将军性格太倔将了。会议按主席的意图本来是纠左的,结果成了反右,和将军的万言书造成的误会不无关系。万言书说出了真话,但确实让领袖太没有面子。据当事人回忆说,毛虽然气愤,只要将军认个错,也就了结了。在认错会上,特地叫全了常委,并且把林彪也叫到了卢山(当时在北京),要求会议不录音,不记录(这是常委会呢),可能也就是让他认个错,深刻一些就行了。无奈,老帅也是觉的没有错的呀,为民请命有什么错,说真话有什么错?可惜的是,老帅骂了娘,在这么严肃的场合,据说,当时彭将军一下子就愣在了那里,马上意识到说走了嘴(可能平常和主席习惯了那种说话方式吧,但这是什么场合呢),然后就是没话了,陷入深深的自责,写认罪书。。。。。。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可惜了一对猩猩相惜的战友,一段彼此看重的感情。还记得主席为将军写的那首诗吗,“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可惜呀,爱兵如子的主席对失去将军不知道会多么难过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37-255157.html

上一篇:杨林兄的轶事
下一篇:醉酒
收藏 IP: .*| 热度|

1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