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上和生活中的李小文老师
得知李小文老师去世的消息之后,我很悲痛。在李小文老师生前,我有幸与他在科学网博客以及生活、科研有过很多次接触,对李老师的人品深深地佩服。李小文老师自己生活很朴素,和别人相处一点架子也没有,并且总是为别人着想,热心帮助别人,而在治学方面又非常严谨,拥有真正的大师风范。
当我2009年刚开始在科学网上写博客的时候,就听科学网博客上的名博杨玲提起李小文老师的刚上科学网博客时的轶事。当时李小文老师以游客的身份经常在科学网博客上给一些文章评论。由于评论很有水平,个别博主就看出此人不是一般的人物,于是就建议该游客也在科学网上开博客。李小文老师刚开始注册博客时,资料写得比较简单,没有填写职称等,就没有通过需要实名的科学网博客的审核。他没有填写职称是因为不希望大家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院士,希望能以普通人的身份在科学网上交流。后来只有填写了详细资料,才开通了博客。这也是科学网博客早期被博友们津津乐道的轶事之一。
因为李小文老师的身份是院士,就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不熟悉的人刚开始往往会以一种和对待一般院士那样的特别尊敬而疏远的态度对待李小文老师,而慢慢通过科学网博客的文字熟悉了李小文老师性情之后,大家就发现了李小文老师是很率性的“老顽童”,文字中还透露着“黄老邪”式的不拘一格的邪气,于是,大家也慢慢地和李老师多开玩笑。
我和李小文老师在博客上第一次打交道是我写了一篇《科研人员茶余饭后谈历史》的文章,之后李小文老师在他博文里说:“迟菲网友在《科研人员茶余饭后谈历史》中说,‘慈禧对于中国历史有功有过。功劳在于她主张对外宣战’,跟我主张为北师大首任校长许景澄被慈禧斩首的忌日举办追思活动对着干。不过谅解小姑娘不懂历史,干脆捧捧场,把慈禧的‘宣战诏’晒一晒。”我一看,原来是对历史不太懂的我的胡言乱语引起了李小文老师的兴趣,并且觉得这次可糗大了,于是在李小文老师博文里回复说:“关于慈禧的那段历史,我的确是没有看过正史,看的都是一些野史或者别人的评论之类的,所以会看的比较片面了。”没想到李小文老师却说:“没关系的。其实这段根本就没有正史。只有史料,靠自己判断真、伪、偏见。”当看到李小文老师这样回复时,我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科学网的博友们是从网络上认识的,但慢慢地博主之间熟悉了就会有一些线下的聚会活动。李小文老师也会去参加博友们的聚会。第一次在现实中和李小文老师打交道是在科学网博主们自发组织的活动上。我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他第一个到达这里的博主。见到自己一直在网上崇拜的偶像,我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和李小文老师说话,反而是李小文老师现实也表现得很率性,和年轻人一样喜欢开玩笑,这让我顿时觉得网络上和真实生活中的李小文老师都是那么好相处的。李老师自称“黄老邪”,但我们总觉得他更像“令狐冲”。
李小文老师是一个古道侠肠的人,总是很关心别人,包括一些陌生人。他特别关心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经常在网上呼吁提高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他也经常支持别人写的提高年轻科研工作者待遇的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篇与提高年轻工作者待遇相关的博文,就得到李小文老师的支持。李小文老师对别人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在网络上去呼吁和表达一些观点,还做了很多帮助科学网博友或者陌生人的事情。并且他从来都没有以一种高姿态去帮助别人,而是把对方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去关心和帮助。记得科学网博客上有位博友有段时间有困难想借1万元钱,李小文老师就立刻把钱给对方打了过去;有位博友在美国遇到点困难,李小文老师就让他当时在美国的夫人跟那位博友联系,给这位博友帮助;还有位小城市搞科研的博友在科研上遇到一些困难,李小文老师邀请他到北京访学,帮他寻找实验场地,给他提供各种机会,甚至还把自己的办公室都借给来北京访学的那位博友使用。李小文老师对科学网博友们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网博友们共同目睹的。在生活中,李小文老师把我们这些年轻人当儿女一样看待。我有一次去李小文老师家里取一本书,李小文老师看我过来一趟不容易,就让他夫人请我在外面吃个饭,而他自己因为身体不好,自己在家里喝点粥,这件事情让我很感动。
李小文老师对别人的帮助也不仅仅限于科学网博友,还向陌生人伸出援手。在2009年,当网络上登出海归学者孙爱武博士摆地摊睡大街的时候,当科学网的博主们都在用文字表达感慨和同情的时候,李小文老师却真的向对方伸出了援手。李老师的观点是“关键是要立即动手救命”,于是他想办法找到了孙爱武博士,并邀请他到自己办公室谈谈,看能怎么样帮到他。然而这次谈话却被媒体给利用并曲解,让李小文老师“背上黑锅”。面对这种情况,李小文老师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淡淡地说:“我没想到会成这样。”但是他仍然没放弃救助孙爱武博士。李小文老师私下给我发信,希望我能够在科学网博客上募捐活动,让更多的人来救助孙爱武博士,并且他自己打算给孙爱武博士捐一笔钱。后来因为事情有所变化,我们得知孙爱武博士不再需要外界捐款之后,捐款活动就没再继续进行。这件事情让我看到了李小文老师犹如菩萨般的心肠,尽管我也经常热心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但是如果帮助别人需要花费自己太多精力、太费事,往往就没动力去做了,所以我很佩服李小文老师的这种将慈悲心付诸于行动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李小文老师很多博文比较简练,因为简练,有时候观点也会被别人误会,而李小文老师又很少替自己辩解,所以有时候明明是好心,却遭到别人的误会。在与科学网其中一位博主讨论医学中一些疑难杂症方面人体临床试验的时候,李小文老师的观点是为了更好地救治病人和推动医学的发展,可以做这方面的临床试验,但是被试验者必须要有知情权,要在被试验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做。李老师的观点既符合科学发展又符合人道。然而,却被支持医学人体临床试验的一位博主给误认为李小文老师反对医学的临床人体试验,从而一度被误会。但最后经过热心网友帮忙解释,误会李小文老师的人明白了李小文老师的意思。
李老师做的遥感方面的研究,可以在国家应急管理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邀请李小文老师参加过两次我们组织的“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我在会议组织中负责接待李小文老师夫妇,于是有幸和李小文老师有更多的接触。作为会议组织者,我们希望能够对李小文老师照顾得周到一些,然而我参与组织会议和负责接待的经验不足,很多地方做的有疏漏之处。而李小文老师不仅没计较我们的照顾不周的地方,还总是说我们的照顾很周到,总是向我们表达感谢之意。在我的眼里,他一点也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比我们更高的位置上来看待我们,而是用一种大家都是平等的心态对待任何人。
李小文老师在生活上很随意,但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在学术上一般不轻易发表观点,但发表观点往往一针见血,非常到位。记得在一次讨论数字地球技术在应急管理中运用的小规模讨论会上,我们其他人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李小文老师却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我们每个人的观点,最后他才讲话,而他一讲就讲出问题的重点。在这件事情上,我一方面很佩服李老师在学术上具有犀利的见解,另一方面,很佩服李老师善于倾听的心态。
之前在科学网一位博主的建议下,科学网博客上很多做与地震应急管理相关的博友们共同参与写了一本书《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李小文老师也参与到这里面来,为了更好地写好这本书,书的撰写过程中经过了几次面对面的研讨会,每次研讨李小文老师都参加。其中有一次的研讨会在四川,因为李小文老师烟瘾大不能坐飞机,他就乘坐了北京开往成都的慢车去参加研讨会,然后再立刻乘坐慢车回北京。这一路时间很长很辛苦,但他为了认真做好这件事情,还是去参加,这让当时一起参与写书的其他博友们都很感动。
平时科学网博友们有组织聚会经常邀请李小文老师参加,李小文老师经常觉得过意不去,就想回请。有一次李小文老师让我帮他组织一些熟悉的博友们一起聚聚。在聚会时我们才发现,李小文老师那段时间身体很不好,他实在不易出门,但是他还是坚持来了。聚会过后我和另外一位博友送李小文老师出门的时候,看着穿着布鞋的李小文老师的瘦小身影逐渐远去,我们都感到很心酸,也特别感动,真心希望他身体能好起来。
李小文老师对待生死的态度很淡然。之前有一次李小文老师病危,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我们很多科学网博友们一起去看望李小文老师的时候,劝李小文老师要好好保重身体。而李小文老师却跟我们说:“我死了就死了,下次不用把我抢救回来了。”这种对待生死的超脱境界,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
总之,李小文老师身上有太多让我敬佩和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不仅是自己科研领域的大师级物,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为人处事也是大师级的人物。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之后,我哭了,相信很多科学网博友们也都会哭。虽然李小文老师已离去,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很多人的心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