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的上一篇应急管理方面的博文中大家的评论让我有所思考,于是写了这篇博文。
学者总是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到社会,总是会指出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这是与科研活动本身的性质有关。科研活动就是要“挑毛病”,然后自己针对存在的问题,做一些科研工作。例如,我们的论文中总是会这样写:“前人在……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然而,还存在……问题,我们的研究……”
学者对社会的批判可以让社会的管理者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以改进不足之处。然而,社会就一定是如学者们眼里所批判的那样不堪吗?
举个我亲身感受的例子。我刚接触应急管理的时候,是从应急管理的书籍和文献中了解的。从这些书籍和文献中,对于我国应急管理现状的描述,更多的是批判性的,让我感觉中国的应急管理状况真是不堪,各个环节都有问题。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接触到更多的应急管理知识,也接触了应急管理的一些实践部门,慢慢地想法有些改变:其实应急管理部门做的也不是就那么不好,应急部门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只是这种成绩是不可以写在论文里的,只能把应急部门的不好之处写进去,然后写我们从什么角度出发,去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者是具有追求完美精神的。然而社会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件事物总有其生命周期,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壮大稳定,最后也可能会慢慢衰亡。处于萌芽或者发展期的事物,总会有不完美之处,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人们才会想办法去改进,从而使此事物得到发展。倘若某事物已经完美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我想,或许此事物亦是到了发展的尽头了,可能会慢慢衰亡了。
应急管理亦是如此,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还处于婴幼儿时期,从国家重视到现在也只有七八年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国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应急办,制订了众多应急预案,还颁布一部突发事件应对法。应该说,进展还是很快的。然而这种快速的应急管理建设,必然也会存在很多负面的东西。例如,国家在某些巨灾方面投入太多;应急预案虽然很多但是有一些不实用排不上用场;应急办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
无论什么方面的建设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总要有一个建设的过程。我想,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从无到有。接下来是让“有”变得充实和实用。在我们实际调研过程中,感觉到很多应急部门开始注重让“有”变得充实的工作了,例如,通过标准化等方式加强应急管理精细化建设,通过加强隐患排查等工作预防突发事件,通过物联网等手段加强应急监测能力等等。
当然,我们做科研的时候,更多地还是看到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挖掘出更多的科学问题。但我想,我们或许不应该忽视其他的视角,才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429728.html
上一篇:
日本地震救援与中国的比较: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也有一定的优点下一篇:
昨晚的梦——诺亚方舟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