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解释一下:
如果是十年算是一代人的话,那么80年代算是一代人,70年代算是一代人,以此类推。80年代的大多数人现在还在艰难地奋斗着,没有房子,没什么存款,在社会上也没用地位,70年代的人,现在绝大多数有了一套不小的房子,也有了一些存款,有了家庭和孩子,并且在事业上也小有成就。再久一点年代的人就不列举了,以下文字都以70年代的人作为比较的代表吧。
我心中一直有个困惑,我想问问我自己、也问问同龄人和长辈们:再过十年,等到我们和70年代的人现在一样大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能和70年代的人一样好吗?
我这里定义的发展是一代人的群体情况,暂时先不考虑个体差异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代人中总有好的差的之分,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如果拿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跟上一代人最差的相比,那就不具有可比性了。因此就定义是一代人的平均水平。
这里从生活和事业两个角度讨论:
先说生活。所谓的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要素。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吃穿行这三者在人们生活中开销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一般人不会为了吃穿行三者发愁,除非是个别追求吃得穿的多么好。因此这三者可以不做分析。人的一生中开销最大的是住房。这里就只讨论住房问题。我们上一代人买房子大多是在5年前,那个时候房价是现在的几分之一,都能买得起房子,所以我们上一代人大多数都住在了宽敞的住宅中。而我们这一代,要想有同样的住宅,至少要花好几倍的价钱。但因为工资水平没涨多少,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到去世了赚的钱还买不起一套房子。不过这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由于消费水平在涨,而工资没怎么涨,因此,我们这一代的普通人,在大城市里工作,除去日常租房吃饭穿衣交通等基本生活开销,工资所剩无几。
再说事业。我不知道以前毕业之后到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搞科研的条件是什么,也不知道以前的年代评副教授、教授的标准是什么,发表多少什么级别的论文,申请到什么样的项目,每年有多少个可以评教授和副教授的名额,更不知道以前申请经费容易还是困难。我不知道以前的情况,所以难以进行全面的比较。这方面的情况还需要大家帮忙补充。就拿我知道的一点点情况来说,现在很多学校只要海归的博士,不要本土的博士,并且我听我一个在国外读博士的朋友说,某个地方上很不知名的一个小高校到他们学校去招生,条件要求很苛刻,待遇也不好,这跟以前的情况相比差远了。前几年去听过一个科研政策方面的讲座,讲座的人跟我们说,大约十年前的时候,中国急需科研人才,于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招到一大堆科研人才,壮大了科研队伍,后来再招人就没那么多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原来坑是空的,需要填萝卜,等到萝卜填满了,对萝卜的需求就小了。
由于很多情况了解不全,所以我也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只是感觉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开始,就在不停地挣扎和奋斗,无论是升学还是找工作,都比长辈们要艰难地多,等到工作了,还会如此吗?
另外,我觉得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评价总是会从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考虑,但其实,不同的人,尤其是不同年代的人的生活经历差别很大。有些长辈们总是说我们80年这一代人如何如何不好,但是长辈们没有经历和我们同样的事情,怎么能够知道我们内心的感受?现在也有些人说90年后的人如何如何不好,但是90年后的人也有他们的苦衷和感受。因此,我觉得当个别的人有某种行为或者某种心理的时候,那可能是这个人的问题,但是一代人都出现某种行为或者某种心理的时候,那绝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出了问题。
其实同样的问题不止在科学界,在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存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有体会的是,有些高中和大学毕业之后就工作了的同学发展得很好,因为刚好赶上一些好时机,而自己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再找工作,发现工作特别难找,并且找的工作还不如本科的同学,即使以后发展,也不一定有本科同学发展那么好了。也就是说,大家原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早工作的人先跑,速度还不比晚工作的人慢,那么晚工作的人无论怎么努力也追不上了。我觉得这是因为早工作的人早占据了社会资源,当占据了之后,留给后人的资源就比较少。刚好这几年国家是一个变革比较大的时代,逐渐变成一个资源占有型的社会,就是谁占据了资源,谁就有了一切。
我也想就着这篇博文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发表看法,解答我心中的困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