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安全管理理念对职业安全管理的启示
游玉宇1,王 秉2,3
(1. 湖南航天医院;2.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3. 中南大学 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所谓医疗安全,是指通过积极的手段、方式的设计和运用以防止医疗错误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行动。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生存及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体现医疗机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职业安全(在我国一般又称之为“生产安全”),指以减少和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害、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医疗安全和职业安全作为“+安全”的产物,作为安全科学的两个具体应用领域,均以安全科学原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和指导,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和互相可借鉴之处。这里,通过搜集整理一些医疗安全管理理念,谈谈它们对职业安全管理的启示。
第一,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底线。所谓“底线”,就是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就是罪过。在医疗服务问题上,几乎所有规范性文件的提法都是“安全、有效、方便、实惠”,安全是排在首位的,因为“没有安全,医疗服务就无从谈起”。有鉴于此,在职业安全领域,应倡导和践行“职工安全是企业的底线”,因为没有安全,职工和企业的发展就失去了最基本保障。
第二,不伤害原则。小到每位医疗人员,大到医疗机构,均要必须坚守“不伤害原则”,这是最基本的医疗安全原则。例如,就医疗人员个体而言,自古以来,在每一位医学生都庄严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不伤害原则作为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便充分体现了对患者安全的重视。有鉴于此,在职业安全领域,应倡导和践行“不伤害原则”,每个人都要尽力做到“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其中,“保护他人不受伤害”更是每位安全职业人员和每个组织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第三,医务人员容易出错。从人性的角度看,人都会犯错。近年来,医疗安全管理理念正在从“医务人员不应该出错”转变为“医务人员容易出错”。医疗界与社会公众往往认为,医务人员是不可以有错、也不应该出错的,故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甚至医疗意外等就不应该发生。但事实上,人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制定各种医疗安全标准、规范和指标时,应将“医务人员容易出错”作为前提,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设法将其减少,直至降到最小限度甚至杜绝,这才是构筑医疗安全预防体系的源头性问题。有鉴于此,在职业安全领域,也应认识到“人都会犯错,人的不安全行为容易导致事故发生”,这是相关安全措施制定需考虑的基本前提。
第四,错误来自系统的缺失,首先应检讨系统,改善缺失,而不以处罚涉事人员为手段。医疗人员的错误看似是个人原因,实则是医疗机构安全管理系统(体系)存在缺失造成的。因此,应建立“从错误中学习”的医疗安全文化,当发生医疗人员的错误时,首先应审视医疗机构安全管理体系所存在的缺失,并积极改善缺失,而不以处罚涉事人员为手段,这才是解决安全问题和杜绝错误的根本性对策。有鉴于此,在职业安全领域,个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实则来自组织安全管理所存在的漏洞,唯有弥补组织安全管理所存在的漏洞,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第五,从错误中学习。对于医疗错误,谁也不想看到,但已经发生了的医疗错误是无法消弭的,从一定角度看,它们是今后减少和降低医疗错误的宝贵资源。因此,应建立不良事件“除罪化”文化环境,鼓励不良事件报告,鼓励“从错误中学习”。有鉴于此,在职业安全领域,也应积极从错误(包括事故)中学习,积极鼓励不良事件的上报,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的“无谴责”安全文化。
第六,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管理有机结合。医疗质量的提高以及对患者损害的减少,是医疗安全管理所追求的最佳结果。一味强调医疗质量指标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创新,而忽视对医疗安全的管理,势必会潜藏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医疗损害后果。只有把医疗安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有鉴于此,在职业安全领域,不能一味的只重视组织发展质量而忽视安全,只有把安全管理作为组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组织安全和发展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七,倡导和实施医疗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近年来,医疗安全管理正在从“单纯被动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转变为“医疗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医疗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是依据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安全风险预警/防范为基础,以医疗安全持续改进为目标,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服务为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有鉴于此,在职业安全领域,也应倡导和实施职业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模式,管控好各类职业安全风险,以期实现职业安全的持续改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