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qiang2014 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博文

我们的院士为什么不写一写自传呢?

已有 3272 次阅读 2015-6-5 20: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应该是上上周了,写了一篇<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够吗?>表达了对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的钦敬之情。但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发现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院士级的科学家传记很少。这个疑惑在那篇博文里也有所表达,但只是略略一提。

几年前,看来我们的领导人也发现了个问题,有一个叫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工程,只是成果不太清楚。是我们的院士都太忙了吗,还是其他原因?或许在我们眼里只有完美无缺的人才好意思站在大众面前吧?像《居里夫人自传》的书籍,我们也许是有的,但是影响显然没有《居里夫人自传》大。科学家也许太孤单,没有人关注他们。于是像《鲍林传》一样的书籍也没有多大的效应。我们衡量一个人在于他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而不是发现新的现象(此处似乎不该对科学家们提出太苛刻的愿望,罪过)。这样的传记写起来似乎也少一点‘趣味性’。

学生从小受教育的历史似乎在讲,大师总是外国的。国内不是没有啊,像钱学森。我们的观念就是这样的——只有森林,没有树木——只有大大的科学家——往往在大师“功成名就,行将就木”的时候才走进公众的。学生是学农业的,我们领域有一个现象和这一点很像——研究水稻、玉米、小麦的学者很多,而像豌豆、荞麦研究的人几近于无——抓大放小。这可能和‘重应用、轻基础’有关吧。

我们的院士一级的人物,写的专业文献高质量的很多,甚至有的就那一篇。当然了,能在某一领域有一篇牛作已经很了不起了。院士的学生们也为院士出了不少文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传记。为什么要讨论传记?你也许要问。因为科研是面对人的科研,也是面对社会的科研。学生关注研究出了什么,更关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究以及怎样研究的。我们看他们的成果也看他们的人生经历。我们也有人生经历,我们也会关心这个。

科学家的社会功能。科学家和公众犹如船与水——(甲)水涨船高,(乙)船大了水位也会上升。这个比喻也许不够贴切,但大意如此。

为了准备这篇作文查了一下【已故院士名单】并抽样几位先辈的著作,出版自传的真的很少(数据欠奉,抱歉)。和《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够吗?》的基调一样,学生相信我们本土的、民族的科学家是有故事的,而且也很精彩,需要去挖掘。记得有位前辈劝学生要放开一点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看法。人家写个传记是提供一种历史形态中的科研形式,不是意识形态。这又让学生想到科学网那些爱“指名道姓”和博友“商榷”的朋友,实在推荐看看《罗伯特议事法则》。不要抓住人一时的观点不放,多一点宽容,至少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啊。

这世界,敢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人听,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科学网—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够吗? - 周运来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835014&do=blog&id=892248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 搜狗百科 http://baike.sogou.com/v74498264.htm

 

已故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http://www.casad.cas.cn/channel.action?chnlid=247

 

南方周末 - 美国教授的出版量http://www.infzm.com/content/3879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35014-895798.html

上一篇:建设乡村还是建设城镇
下一篇:导师送书啦!
收藏 IP: 49.77.243.*| 热度|

5 曹聪 苏光松 汪育才 李雄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