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论文离应用有多远? 精选

已有 10904 次阅读 2018-9-13 11: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2.png

论文的学术影响是指论文对论文产生的影响,往往采用论文在论文中的被引次数等指标衡量;学术论文的技术影响是指论文对专利的影响,常常使用论文在专利中的被引次数等指标衡量。一项针对于生物医学论文的实证研究显示,论文先对论文产生影响,再对专利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论文离应用的距离,第一步,影响论文;第二步,影响专利;第三步,应用。


步一 / Indiana University

1.jpg


(林墨插画师:何广生


论文对论文的影响


长久以来,科学计量学使用被引数量来衡量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但这种方式由于存在诸多缺陷目前饱受诟病。为此,科学计量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如对学术论文所在领域当年发表论文距今被引的平均值作为分母进行被引量的标准化[1],或者使用PageRank及其他类似算法对学术论文的被引量进行加权[2],甚至使用全文本数据考虑一篇参考文献在文中的出现次数或位置[3]等等。

 

论文对专利的影响


学术论文在技术方面的影响力鲜有提及。专利对于论文的施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术论文在技术领域的影响,因此专利对于论文的引用是研究该问题一种可行的简化指标[编者注:使用专利对某论文的引用数据来度量这篇论文的技术影响力只是一种简化的定量操作化方式,其本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上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出现研究“专利对论文的施引”的著作,但大多数研究都局限在对这些引用关系本身的解读上[4-6]。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Informetrics上的一篇论文[7]则试图描绘学术论文的技术影响力并与其学术影响力进行比较。

 

学术影响和技术影响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7]使用了美国专利商标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USTPO)收录中的专利引用MEDLINE中生物医学领域学术论文的数据作为这些学术论文技术影响力的度量方式,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论文对于这些学术论文的引用数据则作为它们学术影响力的度量方式。结果显示,只有4%的生物医学论文曾被专利引用过,而且这些论文大多数还来源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过敏与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子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对这些论文来说,它们的学术影响和技术影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论文先对论文产生影响,再对专利产生影响


通过这些论文的学术引文曲线(即横轴为年份,纵轴为该年某论文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次数)和专利引文曲线(即横轴为年份,纵轴为该年某论文被专利引用的次数)的对比可以发现,大多数论文都在被专利引用前就被学术论文引用过,且它们学术引文曲线的高峰一般都出现在被专利引用前。这体现出论文的学术和技术影响力在产生时序上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两种影响力在时序上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扩散与流动的不同模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结论仅限于生物医学领域学术论文在美国地区的技术影响力,目前还不能向其他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直接迁移,也不能代表学术论文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影响力。



3.png


[1] Radicchi, F., Fortunato, S., & Castellano, C. (2008). Universality of citation distributions: Toward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scientific impac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45), 17268-17272.

[2] Waltman, L., & Yan, E. (2014). PageRank-related methods for analyzing citation networks. In Y. Ding, R. Rousseau, & D. Wolfram (Eds.), Measuring scholarly impact: Methods and practice (pp. 83-100). Springer.

[3] Zhu, X., Turney, P., Lemire, D., & Vellino, A. (2015). Measuring academic influence: Not all citations are equ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6(2), 408-427.

[4] Jaffe, A. B., Trajtenberg, M., & Henderson, R. (1993).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577–598.

[5] Azoulay, P., Zivin, J. S. G., & Sampat, B. N. (2011). The diffu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cross time and space: Evidence from professional transitions for the superstars of medicine. 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Revisited (pp. 107–15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Alcacer, J., & Gittelman, M. (2006). Patent citations as a measure of knowledge flows: The influence of examiner cit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8, 774–779.

[7] Ke, Q. (2018). Compa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mpact of biomedical research. arXiv preprint arXiv:1804.041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34549.html

上一篇:致谢信息用于科研评估
下一篇:与艺术家和导演相比,科学家的巅峰期更短
收藏 IP: 222.205.126.*| 热度|

9 武夷山 鲍海飞 农绍庄 彭振华 黄永义 张叔勇 蒋新正 许培扬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