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明代中国测绘世界-西方地图学证伪

已有 7642 次阅读 2016-2-22 13:49 |个人分类:科学正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证伪, 地图学, 地理大发现

爱因斯坦说,可能没有办法用实验证明他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一个实验就能证明他是错的。言下之意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是证伪(falsification),违反科学推理绝对是错的。我的英文论文比较长,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西方不是地图学的始祖,不是哥伦布发现美洲? 只要记住下面五项证伪,可以跟相信“哥伦布发大陆”,“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世界地理”的朋友解释。


西方媒体一贯说:托勒密(Ptolemy)是地理学之父; 墨卡托(Mercator)现代地图学之父;卫匡国(Martino Martini)是中国地理学之父;利玛窦(Matteo Ricci)绘制《坤輿万国全图》,让中国人认识世界。以上全部违反自然推理,与事实不符:


1.   二世纪的希腊人托勒密,原作没有地图,1482年出现所谓按照他的地理坐标绘制的世界地图,但是用拉丁文和阿拉伯数字标示的,地图只有180经度。哥伦布按照托勒密的地图,以为渡过一段短短的海域就到中国,却没有人挑战,暗示托勒密,哥伦布,甚至欧洲人,都不知道地球是360经度,不知道要航行半个地球才到中国,哥伦布至死以为航行三个月到了亚洲印度,称加勒比海海岛为“西印度群岛”是误会的证据。周天360度是中国从汉朝就记载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73562.html明代中国测绘世界-西方地图学证伪

托勒密地图右下角显示180经度


2.   墨卡托北极圈地图(15951606)是错误的,把加利福尼亚绘进北极圈。《坤輿万国全图》的北极圈地图清楚正确显示从北极下望的地球地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28282.html


墨卡托北极圈地图把加利福尼亚绘在北极圈里。



坤輿万国全图正确的北极圈地图


3.   奥特里斯的非洲地图(1584)把经线从两极用直线(不是弧线)拉到赤道。是没有经线概念的表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49544.html


奥特里斯非洲地图,留意经线是直线,不是弧线。


4.   假如卫匡国九年内能测绘明代中国六百万平方公里,他的能力是两百年后美国测绘Mason-DixonLine的一百万倍以上,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准确的经纬度是明代中国人绘制的,与今天几乎没有差异。卫匡国只是翻译了明代的地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18395.html


卫匡国九年内能测绘六百万平方公里的明代中国吗?


5.   《坤輿万国全图》(1602)的欧洲是利玛窦200年以前的欧洲,美洲西部却是利玛窦200年以后欧洲人才知道的。欧洲人承认按照他们的地理大发现历史,不能绘制《坤輿万国全图》,所以称之为不可能的郁金香。地图是全部中文标志的,不是来自西方材料,只能是中国人自己测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73546.html



上面的五个例子足够证明西方地图学史与地理大发现史是违反逻辑推理的,是彻底错误的。《坤輿万国全图》是中国文献,是明代中国人发展了地图学,发现美洲。


李兆良 2016.2.21

以上材料采自作者的英文论文 《翻转世界史的古地图》 Maps that turn world history upside down.免费下载:

https://www.academia.edu/22090699/Maps_that_turn_world_history_upside_down

明代中国测绘世界-西方地图学证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57850.html

上一篇:2004年旧作:临陆柬之书陆机文赋有感
下一篇:历史辩论-学术的无知与伪善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24 姬扬 骆小红 檀成龙 苏德辰 徐磊 蔡小宁 徐令予 田云川 谢平 李颖业 王毅翔 陈敬朴 徐耀 姚小鸥 郑小康 张磊 陈南晖 刘钢 汤茂林 黄永义 mxt110 pppoe201 yangb919 xiyouxiy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