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美国有个景德镇

已有 11593 次阅读 2016-2-11 00:20 |个人分类:科学正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国, 景德镇, 中国陶器

西半球唯一承传了中国几千年陶艺的,是美国东南部一个五千人不到的小镇,有美国景德镇之美誉。欧洲还没得到的中国陶瓷技术,在美国东南一个小镇发源,怎么可能?


西方称中国为China,Chine,Sina,Cina,这些字源有三个可能,一是秦,一是丝,一个就是瓷。中国是制造陶器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瓷器之源。能从陶演变为瓷,是不简单的技术,主要是烧制的温度要达到1250度摄氏。一般的火只达到950-1150度左右。那最后的100度使成品有瓷的特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


古代如何把火的温度提高那关键性的100度?靠龙窑。龙窑依山而造,进口在下方,烟囱在上方,空气从下面的窑口进来,往上升,自然加氧,增加温度。以前以为汉代才会造龙窑。2010113日,浙江東苕溪流域发现数量眾多的商代龙窑,是目前知道世界最早的原始瓷窯址群。龙窑是中国很重要的发明之一,体现中国人的智慧。



1  景德镇古窑博物馆的龙窑


景德镇是世界瓷器之都,建镇于宋代,西元1004年,曾经有几百个龙窑,日夜不停,烟火漫天,碓声隆隆。全世界,除了中国之外,邻近的日本,韩国,越南也从中国引进了龙窑,欧洲从来没有龙窑。奇怪是美国东南部有龙窑,他们不叫龙窑,叫土拨鼠窑(groundhog kiln)。这种窑出现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火鸡博物馆那个小镇埃奇菲尔德(Edgefield)。


回顾一下火鸡的命名。上文提过,欧洲语言中,唯有英语称美洲火鸡为turkey。原住民称为furkee,不是turkeyTurkey应该是furkee的误读误译。印第安人的furkee与中国南方方言“火鸡”是一样的发音。明代人知道的火鸡是东南亚与澳洲的厄蟇。厄蟇与美洲火鸡极为相似。明代中国人在美洲看到当地的特产鸟类,误为厄蟇,称为火鸡,把这名字传给美洲原住民,原住民告诉英国殖民者的furkee 被误写为turkey,是一连串的误读,误听,误写。


2010年,我走访了埃奇菲尔德1785年建镇,发展很慢,今天人口不到5000人。一下子就走完了。市民最得意的有三件事:十位州长出生于此,火鸡博物馆,还有就是陶器。本来到访这里不是为看火鸡,是要了解美国的陶艺史。


埃奇菲尔德的制品是陶器,不是瓷器,不止全美有名,而且国际有名,收藏美国陶器的没有人不晓得。市的商务部门前摆放彩绘火鸡,一进门是一个大玻璃柜,里面都是陶瓮,不告诉你,会以为是景德镇的破瓦缸。这些在中国摆在市中心都没人捡的陶瓮,最近拍卖,价位在六万到九万美元,很一般的也超过万元。这是美国历史文物,也就200年,全出自一人之手。



2 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埃奇菲尔德的陶瓮陈列

 

这位陶人是奴隶,转了好几位主人,最早的主人姓Drake,所以有人叫他大卫德里克(David Drake),一般人顺口叫他奴隶大卫(Dave the Slave),比较礼貌的,叫他陶工大卫(Dave the Potter)。他生于1801年左右,从20岁开始做陶器,活到快70岁,生产了很多陶瓮。奴隶没有照片,摄影机是1830年代才有的,照相是奢侈活动,没有人给奴隶照相,一般都认为他是非洲裔,但是没有办法证实。当时美国的原住民与黑人都被用作奴隶,自由贩卖。


奴隶大卫的陶器有几项特点。第一,体型比较大,有些达四十加仑(150公升),相当于300斤龙缸大小,景德镇的师傅说,这么大的陶瓮不容易塑造,烧制也困难,今天也很难找到技工。第二,陶瓮上塗的是碱性釉,碱性釉是中国特有的陶釉,与欧洲传统的铅釉不一样。美国陶器以釉划分,北方的陶釉是铅釉,来自欧洲传统,是费城附近的出品;南方的是碱性釉,是中国传统的釉,就是这里开始的。第三,很多陶瓮的把手与景德镇的一模一样。第四,奴隶大卫烧陶用土拨鼠窑,土拨鼠窑是美国人的称呼,其实就是中国的龙窑,只是小很多。全世界,除了中国与邻近国家,只有美国有这种窑,美国也只有南方有这种窑。第五,他们用简陋的水碓,把大块的石头打碎,这是制造陶瓷用土的一个重要步骤。做出来的器皿质地细、匀、硬,不易碰破,水碓也是制作碱性釉的工具,景德镇的水碓与龙窑是分不开的。今天美国人对水碓的工艺还是感到新奇。


中国发展了几千年的陶瓷工艺:龙窑,水碓,碱性釉,都在美国东南部出现,难怪美国人也称这里为美国的景德镇。不过,他们的技术没到家,胚很厚,不能做瓷器,只能制陶。奴隶大卫能做龙缸,做中国陶瓮特别的把手,景德镇陶瓮这种把手,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件南北朝高句丽的盛水器可以看到。

3 景德镇陶瓮的把手


陶工大卫在美国出生,真的能在50年内把中国几千年的发明一下子包揽了吗?


大卫是极少数受教育,能读写的奴隶。当时奴隶念书识字是犯法的,让奴隶学习,可能奴隶主也受罚,不让奴隶认字,可以保护权威和控制。奴隶大卫的陶瓮著名,也就因为他能写字,不止识字,还作诗,刻在陶器上,有诗句的陶器特别贵。


这里的市立图书馆,有一位老馆员,工作了几十年,收藏了好多奴隶大卫的作品,摆在书架顶上陈列,没细数也有几十只。他生活大半时间在图书馆渡过,把陶瓮收藏放在这里,供大家观赏,受到赞赏,比工资还受用。这座图书馆的陶瓮藏品,价值连城,图书馆替他保管,不然他的工资可能付不起保险费,双方有利。


拥有奴隶大卫最长时间的主人兰迪林姆(Landrum)是很神秘的人物,他的职业是医生。据说是他发明碱性釉,没有人晓得他哪里获得龙窑的设计。有一天,他带大卫到一处地方,龙窑已经存在了,以后大卫就在这里烧陶器。没有电,没有塑胶,没有工业生产的时代,陶器是必须的日用品,吃的,喝的,藏的都用陶器,卖陶瓮比当医生还赚钱。


奴隶主的后人Leonard Todd专门去祖家做调查,写了一本书,很详细记录有关大卫的一生。其中有些段落吸引了我的注意。


据说大卫一次喝醉酒,躺在火车轨上,被辗断一条腿,还好没死掉,如果不会制陶,可能也活不下去。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值得怀疑。今天埃奇菲尔德的人口还是不到5000人,没有火车站。最近的火车线从查尔斯顿(Charleston)到奥古斯塔(Augusta),1843年启用,最近的铁轨离开埃奇菲尔德 25英里,来回骑马要一天。没有主人的差遣,奴隶是没有自由到处跑的,酒是奢侈品,奴隶只有侍奉的机会,哪能偸酒喝到醉?这些不能置信的故事,后面可能是奴隶悲惨的经历。


作者简单地提到另一位双手残废的奴隶亨利。当时奴隶逃走,被抓回来,要么严刑后处死示众,幸运的被拷打致残是常事。大卫、亨利目击一位女奴隶,不堪毒打,上吊自杀。据说亨利帮忙大卫造陶器,用脚推转盘。一位残废的奴隶,没有特别技能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我怀疑亨利很可能不是大卫的帮手,而是大卫制陶的师傅。这两个人一个用手,一个用脚,相依为命,创造了美国南方陶艺的奇迹。没有照片,大卫与亨利是否非洲裔,也不晓得。他们会不会是被认为是“印第安人”的华人?这位奴隶没有太多记载,是否有人特意把他隐藏,不希望泄漏制陶的秘密?


这镇上的陶艺顶尖人物特里·法雷尔(Terry Ferrell)可以说是奴隶大卫的工艺传人,他九十多岁了,还健康,在大街上开了个店子,爱来不来。我访问的当天,他把店子关了,只能在铁闸外瞄一眼,里面满满都是各种各样的陶器。Terry的嫡传儿子史提芬·法雷尔(Steve Ferrell)还活跃,长了一大把齐腹的白胡子,看起来比父亲还老成,他在附近一条小巷子开了店,我跟他聊了近一个钟点。他说,原来奴隶大卫烧陶器的土拨鼠窑已经坍塌了,因为弃用,被野生动物作栖藏所,给主人封起来了,不随便开放,我连凭吊的机会都没有。


欧洲人在中世纪的陶器很简单,羡慕中国的瓷器,名贵得不可思议,家里有一件中国瓷器,不是使用的,是炫耀财富的摆设品。欧洲人不晓得如何制造瓷器,大量从美洲殖民地掠夺来的金银流到中国和中介商手里,这是后来列强入侵中国,把银子抢回来的伏笔。


曾经有一位法国传教士殷弘绪(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跑到景德镇,蹲了十几年,写了两封很长的信,把造瓷的工艺介绍到欧洲,还是不能仿制中国的技术。中国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几百年欧洲人梦寐以求的陶瓷秘诀,怎么会先出现在美洲?美国东南部与中国景德镇的陶艺如此相似,不可能是偶合的总和,没有中国陶工的参与是很难想象的。奴隶大卫与那位奴隶亨利究竟是什么人?他们经历和目击了多少苦难?最令人困惑的是,这两位奴隶是否华人后裔,或者与明代大航海到美洲的华人有什么关系?美国“景德镇”的一切故事,挑起无限的联想和猜测。


我怀着一大堆疑问和惆怅离开美国景德镇。中国陶艺在美国东南承传,不止这小镇。我原来要研究美国陶瓷是追踪原住民卡托巴族和切诺基族的故事开始的,容后分解。


李兆良201626日乙未除夕于美国俄亥俄州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郑和环球事实史是”。科学网存档。只许原文转发,不得做商业用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55504.html

上一篇:GoogleAlphaGo赢了围棋之后
下一篇:美国大学改哥伦布日为原住民日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27 陈永金 徐令予 徐磊 陆绮 李竞 田云川 武夷山 李永丹 黄永义 熊孝波 陈楷翰 陆玲 刘学凯 姬扬 唐常杰 谢力 李颖业 王铮 吴世凯 汪育才 赵建民 强涛 kexuezhenli pppoe201 xiyouxiyou yangb919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