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st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star

博文

《易经》解密《封神》46

已有 3033 次阅读 2018-10-5 07:2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有莘国奇遇记

               1.有莘国史料

有莘氏是一个相当传奇的氏族,古往今来研究者甚少。但细究起来,这个氏族其实正是华夏民族的前身,其男俊才多智,为一脉相传之古帝;其女秀美多子,为帝王妻妃。

有莘氏的地望,陕西人说是合阳,河南人说是伊川,山东人说是曹县……其实这些地方都是有莘氏的居住地,但都不是全部。古人逐水而居,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的黄河两岸一线,均是有莘氏的活动区域。这个区域与夏商时代的华夏民族地望基本相符。有莘氏国都据考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莘冢集遗址,春秋有莘之墟也。另外陕西省合阳县、河南省伊川县也是有莘氏散布的部落之一。

有文字可考的古帝是帝夔,即帝喾。甲骨文卜辞载,商人高祖为夔。夔,即今所谓夔神。据王国维考定,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由此,夔神分化成帝喾、帝夋二神。自晋代以来,学者多以为变音而来,帝夋、帝舜实为一人,即商人高祖帝夔或帝喾。从商人郑重其事大规模祭祀帝喾来看,帝喾为商人祖先应不虚妄。

那么,帝喾出自哪个氏族部落呢?史载,帝喾姓公孙,别姓殷、子,号高辛氏。注意:殷、子是商王室的姓氏。高辛氏,亦即有莘氏。古辛、莘互通,高辛即居住在高台上的辛氏。古时黄河泛滥无常,聪明者自然要栖息在沿河的高台之上。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印证了这一点,古人的遗存均在台上。古籍载,商人之前有夏朝。虽然尚未证实,但至今亦无证据予以推翻。那么传说中的夏朝开创人大禹,即出自有莘氏。其父鲧娶有莘氏女修已,生子禹。禹子启,被封于莘地。注意:启,同商族的始祖,同周族的始祖,是同音字。是否即商祖,很值得怀疑。而莘地,当然是有莘氏所居地。如果说夏禹之事是传说,不足为信,那么我们再看商族开国君王商汤——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可以征信的史事。商汤的妻子即有莘氏女,该女不显,但其媵臣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见诸于史

 

自有莘氏之帝喾(帝夔)为商族远祖,被封于莘的或为商人先祖,到商汤娶有莘氏女为妻来观察,有莘氏为王室一族初现端倪。此最终一闭合论证见诸文王娶妻。《诗经·大雅·大明》载:“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提到了姬昌娶商公主与有莘国太姒的两次婚姻。

有人认为大邦商即是有莘氏,有莘氏即是大邦商。或者是:商王室出自有莘氏,有莘氏与商王室为同族。这是讲不通的,因为尽管成汤娶了有莘氏,但商王宫有大量来自不同方国的命妇。

从史籍上可以看出,夏同先商是并立的。在古代,是氏族部落联盟制,并没有后来的天下一统的概念。各个氏族部落之间此长彼消、此强彼弱,强者便为各部落之共主。夏商皆出有莘氏,并立发展到商汤一代,商汤一脉击败夏桀一脉,成为天下共主。商汤之举可说是篡权夺政,终商一朝,不提夏。从甲骨文中,至今不见一个字。由此,一些学者认为: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商的早期历史,因而撇开商而单独去寻找夏,基本上是找不到的。也有人认为,尧舜并论,其实是夏商两部落为了避免禅让公推制度引起群龙无首,就建立了两族并立的联盟共主世袭制,防止其他部落坐大。还有人推测,夏朝历史是发生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埃及历史或移居中国的外族人的前史,周人首先以夏禹治水之类的神话传说,在晚商传播夏史。

周族虽然也自称出自帝喾,即出自有莘氏,且先祖弃在夏政为稷官。然而,即便早期历史是伪造的,自季历娶挚国太任,到文王娶有莘氏太姒,文王之后亦至少有四分之三的有莘氏血统。(挚国王室一族的奚仲为夏禹之车正,奚仲之后仲虺为商汤的右相,仲虺之后祖己又为武丁之右相,祖己之七世孙立挚国,以任为姓。)

 

为何夏商周三代有莘氏君,即娶有莘氏女呢?我们推测,有莘国应该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母系部落,而到了太姒这一代,她的父亲多半是夏禹的后代,是类似《天龙八部》慕容复一样的复夏狂人姒容复”。姒容复到有莘国的辛女王那里,做了女王面首之后,利用太姒,辛甲,姒九娘等子女,到西王母那里学习祖传的厨师医药绝技,通过婚姻、谋官等路径打入商周大国内部做间谍,借用外力,谋求复辟“区夏”的联盟共主地位,甚至建立起横跨亚欧非的大夏共主联邦。姒容复还在有莘国内部开创男权制度,把儿子取名为辛甲,企图继承辛女王的宝座。   

太姒与姒九娘本来就在山东曹县附近的有莘之墟,她们在昆仑山西王母那里学艺时,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难以在有莘国继承女王宝座,才远嫁西岐与鬼方的,于是在陕西一带出现所谓的太姒家乡与莘姓小部落。姒容复这类政治狂人,为了梦想中的大夏共主联邦,估计是什么手段都会教授给子女的。那些不能判定是自己亲生的姒三郎,姒四娘,姒八郎之流,自然不会被用于复夏大业而未进入史册。男女婚外情,一般发生于初婚以后,中年之前,头胎的太姒,第一个儿子辛甲,最小的姑娘姒九娘,多半是姒容复的亲生子女与复夏工具。辛女王结婚不久有两胎后,又养起了小白脸,是完全符合有莘国的母系部落传统的。

 

由于有莘氏是母系部落王室,夏商周三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层出不穷,这些人的后代在日益扩大的男权社会必然不断立宗分姓,曾经十分庞大的有莘氏便渐趋萎缩,最终只剩下有莘氏都城山东曹县,与陕西合阳有莘部落等少数几个聚集地。如今,莘、辛两姓更是成为一个小姓,百家姓里排不到第三百位,据说散布于山东、四川、安徽、浙江等地云。

 

           2.西王母:厨师间谍伊尹的传人

禹母脩己

夏禹的父亲鲧为黄帝二十九世孙,封崇伯(今山东鄄城富春乡)。帝尧时,洪水滔天。鲧由四岳群臣推举,受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成效显著。他娶有莘氏(今山东曹县莘冢集)女为妻,生禹。后,洪水又泛滥不息,鲧懈怠治水,被舜流放到羽山。鲧死后,禹受舜命,继承父业,与益、后稷一起率领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治理洪水。  

有莘氏为大禹母亲修已故里,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母亲养育了治水英雄大禹,建有禹母祠和禹王庙。

元圣伊尹

伊尹,空桑有莘氏人,耕于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商汤娶有莘氏女为妃,伊尹为陪嫁奴隶,得到商汤赏识拜为右相。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曹县殷庙伊尹祠(4张)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亳东,今山东曹县殷庙,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商汤欲推翻夏朝,求贤若渴。此时有人推荐伊尹辅政,商汤派人以厚礼迎聘伊尹,先后两次伊尹都以德行不足而推辞。商汤不惜降身求贤,驾车亲访伊尹。伊尹被商汤的行动所感动,同意来亳助商汤推翻夏桀的残暴统治,救民于水火。商汤拜伊尹为右相,任阿衡要职。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这就是历史上“成汤三聘伊尹”的故事。伊尹活了100多岁,汤王死后,又先后辅佐了汤王的三个子孙外丙、仲壬、太甲继任商王。为纪念元圣伊尹,在莘国旧址建有阿衡祠,迎门照壁上刻“三聘之居”四字。


史书记载


《夏本纪》:“昔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春秋有莘之墟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晋师。”又“晋师陈于莘北。”杨伯峻注:“ 莘 ,旧国名……据《春秋舆图》, 有莘氏之虚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

《续山东考古录》曰:“晋方灭曹而南救宋,遇楚,避之三舍而次城濮,莘国在此无疑。”《元和志》:“莘国故城,在济阴东南三十里,即此城。此城南近景亳,伊尹所耕当在此。莘仲集有莘仲君墓。

《曹南文献录·》:莘国故城在曹县北十八里,今莘仲集也。旧志:“古莘仲国君墓。有莘氏之女为汤妃。莘亦作侁,国名。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悦汤。战国时有此说,本不足据。”今莘仲集旧祀伊陟,或即伊陟之墓欤。 


有莘国


《曹州府志·曹县》载:“莘仲城,在县北十八里,本夏有莘国,伊尹耕此。今名莘冢集,以有莘仲国君墓也。汤受命,遂为亳都畿内地。《元和志》: “在济阴县东南三十里, 即此。夏莘仲君墓,在县北十八里莘冢集。古莘仲国君墓,汤妃母家也。” 

《兖州府·曹县志》“莘仲城,在县北十八里,本夏之有莘国,伊尹耕此,今名莘冢集,以有莘仲国君之墓也。及汤受命,遂为亳都畿内地。……旧志在县东南三十里, 据左山城治言耳,今正之。……有商阿衡伊陟祠,今并祀伊尹矣。”又载:“莘仲君冢,在城北莘冢集, 古莘仲君墓,汤妃母家。  

 

 

莘国故城

 

莘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曹县莘冢集南500米高岗处。旧有禹母祠、禹王庙、阿衡祠等。1976~197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磨制骨器、轮制陶器和石铲、石镰。骨器中有三棱形

莘冢集遗址及出土文物(3张)

 骨镞、圆锥形骨簪、管状形骨锥,特别重要的是,出土有灼痕、卜骨。陶器中有方格纹罐、绳纹甗、蓝纹瓮、磨光黑陶杯、红陶杯、红陶小型漏斗器、磨光灰陶盘、盆、碗、盂、罐、带流壶,还有灰陶甑、箅、鼎、器盖、泥质红陶钵、鬼脸式鼎足、近似蛋壳黑陶的黑陶杯等。这些陶器中,小巧玲珑、制作精致的红陶小漏斗器和造型异特,规整大方的带流黑陶壶,为其他龙山文化遗址中所不见。另外,还有大量的鱼刺、螺壳和少量的兽骨等。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7个,还有台阶、柱洞、灶等遗迹。通过发掘整理,莘冢集遗址包含大汶口、龙山、商代、周代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以龙山文化层为最厚,出土遗物亦最为丰富。

山东省成武县博物馆,现收藏郜国故城出土的六件带有 “侁”字的商晚期灰陶罐,经殷玮璋、曹淑琴二位专家辨识确认,为有侁氏之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68877-1138926.html

上一篇:《易经》解密《封神》45
下一篇:《易经》解密《封神》47
收藏 IP: 115.193.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