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 光速不变性的约束条件
一、从特征元开始
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一个点开始、再升级到局部、然后进化至更广阔空间。
然而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识别宇宙的全貌,甚至对于全域一致性的量子纠缠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但如今,甚而永远,遗憾的是我们都可能看不到整体自然的模样,而只能盲人摸象般感知其某个特殊局部的特征。
数学而言,我们总是从一个特征元X开始的:
AX=cX,其中A为被观察对象,X为特征元、c为特征值。
二、特征元加法
1、n维线性空间
①二元一次方程
Y=kX,是Y对X的正比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k是常数、Y是因变量。
Y=kX+b,是上述正比函数在Y轴平移b的直线方程。
aX+bY=c,是直线方程的另一种写法,这里a、b、c是常数,X、Y是变量。
另一方面,如果方程 aX+bY=c 的X、Y是不变,a、b、c是变动,则得到一个方程组系列:
适当调整a、b、c参数,可以使得上述直线方程组交于一个点。
即,aX+bY=c,既可看作X、Y点轨迹变化形成的直线,也可对偶看作a、b角度旋转交汇的点。
②三元一次方程
aX+bY+cZ=d,通常看作一个平面。
两个平面可以交汇成线,三个平面有时可交汇为点。
③n元1次方程组
a1X1+a2X2+......+anXn=b,是n元1次方程,其中ai是Xi的权重系数。
这样的方程可能有k个,得到方程组:
如果我们把X、X2......Xn看成线性无关的n个特征元,上面的方程就是的n个特征元的加法。
方程组构成了以n个特征元X、X2......Xn为基矢量的n维度线性空间。
三、特征元乘法
特征元既然有加法,当然也有乘法。比如,一个旋转向量可以看作是无穷个平移向量的复合乘积。
1、m维n阶张量
①缩并
上图就是a1X1+a2X2+......+anXn=c,这是初中生都熟悉的n元1次方程。
进一步看,如果把X1、X2......Xn看成是特征元,a1、a2......an看成是特征值,得到一个观测值标量c
更深一层看,如果把X1、X2......Xn看成是特征元,把a1、a2......an也看成特征元,上述算式其实是Xi和ai的内积。
为方便描述,本文把m个独立特征元相加称为‘m维’、把n个独立特征元相乘称为‘n阶’。
内积实质是二阶特征元aX的缩并。内积把二阶特征缩并为0阶特征。
②二阶特征
aX+bY=c,如果a、b是标量,这是初中生都熟悉的直线方程。
深入一个层次看,如果X、Y是特征元,把a、b也看成特征元,则上述算式表达二阶流形。
更一般的,如果x1、x2......xn是特征元,y1、y2......yn也是特征元,下图表示二阶特征元构成的n维二阶流形。
通常而言,的二阶特征并不发生缩并,仍然是二阶特征意义。比如,桌子特征元乘以椅子特征元不会缩并,保持二阶特征属性。
③n阶特征
既然现实世界特征属性的刻划,需要特征元既有加法又有乘法,那么∏∑Xn 或者∑∏Xn表达,即m维n阶张量是特征元复合体的标准形式。
更深一步,如果m或n个特征元扩展为连续无穷ℵ阿列夫个,则更复杂而普遍。
2、n阶空间特殊约束条件
举个有点意思的例子。惯常教课书说“光速恒定不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它是麦克斯韦方程组严密证明的。
是吗?
我们简要回顾证明过程,会发现证明的关键步骤在于下列等式:
这个等式的源于麦克斯韦方程:
那么,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个方程又有什么特别的吗?
请注意,上面等式的左边是二阶特征,而右边是一阶特征的。
通常,二阶特征不可能等同于一阶特征,二阶特征元和 一阶特征元 x 是两种不同层次属性的逻辑概念,绝不能简单划等号。请参阅:
说到此,细心读者难免提出质疑,既然上文中提到二阶对偶特征元‘内积’可缩并到0阶特征,凭什么从二阶特征缩并到一阶就行不通呢?
事实上,二阶特征元缩并为一阶特征元在某种约束条件下是允许的。比如,角动量=矢径×动量,即两个矢量叉乘得到第三个矢量物理量。
麦克斯韦那个旋量关键方程不就是▽算子叉乘吗?
关于叉乘特别注意,这里有个隐含的约束条件:相关物理量处于空间。
究其根本,是由于l形式空间有公式:
因而三维欧氏切空间对应的流形有 2阶 =(3-2)阶,可得:
空间的两个矢量叉乘缩并得到第三个矢量,即在三阶空间中的二阶特征属性体等同于一阶特征属性体。
虽然我们看不到ℵ阿列夫阶ℵ阿列夫维客观世界特征全貌,但我们可以通过缩并态测量特殊点特征元的特征值。虽然旋转向量是ℵ阿列夫个平移向量的复合乘积,但在复空间中只有i、i平方、i三次方、i四次方这4个独立特征元,所以旋量中有特殊点特征元。
有可能三维欧氏空间对于光速不变性只是充分条件,并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哪怕连续光滑黎曼流形存在ℵ阿列夫个群生成元,也不妨碍流形切空间局域满足欧式空间叉乘缩并规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