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科技创新并非流水线——科技计划大整合需有善后措施 精选

已有 18103 次阅读 2015-7-8 15:12 |个人分类:科学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计划整合, 重点研发计划

    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关系有时被比作流水线,用于强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创新的源头作用。但是,这种类比如果被过于简单化,也可能影响我们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正确认识。

“流水线”生产模式是美国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明的。促成这一模式形成的,一是伊莱·惠特尼在枪械制造中首创的零件标准化制造技术,二是亨利·福特在汽车制造中首创的装配线技术。工厂流水线将工人数量、操作规范、工序流程甚至每道工序的间距、运行速度均作优化,并固定下来,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时至今日,在某些行业,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流水线上的工人数量已显著减少。

去年,我参观了国内一家重型货车工厂,大体工序或许类似于当年的福特工厂,但偌大厂房下工人寥寥无几,全无传统工厂那种热火朝天的气氛。

 

货车装配线(一)

 

货车装配线(二)

 

今年,我又参观了国内一家奶业工厂,看到的竟然是“无人车间”。只见储奶罐、灭菌罐、输奶管线、灌装设备和传送带,几乎不见工人。最后,搬运也由机械臂完成。我想,人类对这种生产方式一定深爱无比:投入资金,从流水线的一端装进原料,从另一端获得批量产品,之后收回更多的资金。

 

 

奶业工厂“无人车间”流水线(一)

 

奶业工厂“无人车间”流水线(二)

 

奶业工厂“无人车间”流水线(三)

 

   工厂的现代化,最易让人感叹科技创新的的力量,甚至我们期望科技创新本身也能像“流水线”:从基础、应用基础和技术原型研究,到技术开发、规模应用、生产营销,投入些许资金,收获GDP增长。然而,科技创新与流水线也有着显著的差别。

其一,可预期性不同。工厂流水线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按预定数量、规格完成生产任务,满足订单需求,实现资金周转,而科技创新的上游环节,尤其是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却具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突破往往难以预期。这种现象有时导致政府和民众对科技界的不信任。在20122013年雾霾刚刚肆虐之时,博主曾建议某市领导拿出一点资金请科研机构解析雾霾来源,结果领导愤愤地说,搞科研的十有八九是骗子,我们出一千万的经费,那些人答应拿钱做事,却不保证搞清雾霾成因!

其二,淘汰率不同。工厂流水线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需保证几乎所有产品符合规格进入下一个环节。科技创新过程则不同,多数基础研究成果都不能进入技术研发,而多数技术方案又在产品研发中被淘汰,最后能进入市场并取得成功的产品已是NN次方次淘选和打磨的结果。

其三,人的作用不同。工人在流水线上必须在规定位置按规定要领和精度完成对产品的加工,这种劳动逐渐可能被自动化装备和机器人所取代。但是,科技创新需要避免已有的,寻找未知的,这使得人的作用不可替代。人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求以一定的自由度为前提,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流水线作业。在科技管理中需要充分理解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来考虑问题,才能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

今年5月,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对包括973、863、基础性专项在内的47个原有的各类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遵循“全链条部署、一体化组织实施”方式,首批试点实施6个重点专项。“十三五”重点任务需求征集也已开展,要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模式的科技创新链条。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这种出口明确的“流水线”化整合,无疑将有利于财政资源的集中和有效使用,有利于增加科技对发展的贡献度,克服科技项目的多头和重复申请、跑部钱进等等问题。此外,媒体也释放出信号,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一些科技重大专项,包括重大工程创新计划。

作为科技计划改革的重头戏,科技计划整合让科技界充满期待和希望。另一方面,这一举措对于科技发展的整体效应也有待更加全面的观察。悬在许多人脑海中的问题大致有三。

第一,科技计划整合怎样围绕重大目标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试验推广?从科学、技术到应用的周期在不同领域差距很大。在化工领域,新发现的反应条件可能较快形成技术,投入工程,而在生物医药领域,从破解靶标蛋白结构、药物设计筛选到临床试验,十年八年未必走得完,也未必走得下去。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科技突破的难预期性。如果选题不当,可能出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改造、商业模式合力申请却在几年后各自交账的情况。既要切合国家重大需求,又要具备学科和产业贯通的基础,大部分学科领域或将被排斥在选题之外。

第二,自然科学基金将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唯一生存地?计划整合杜绝了多头申请、“赢者通吃”的现象,不过“赢者通吃”今后却可能演变为“吃一次就赢”。不在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覆盖范围的许多研究领域以及不在“赢者”圈内的大多数学者将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除了自然科学基金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目前,基础研究经费占我国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二十分之一,自然科学基金占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约十分之一。如果大部分学科领域都被赶到基金这一根独木桥上,其拥挤难堪之状可以想象。今后每年三月提交申请时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出现瘫痪将成为常态。

第三,进不了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的众多科研人员会不会投向企业的怀抱?答案可能并不简单,因为很少有中国企业投资长远战略性研发项目,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而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直接针对产品的微改造和生产中的小改进,也就是科技创新链条的最下游,甚至是产品仿制。原先靠企业拿项目的人会继续靠企业,原先对国家和企业项目两栖通吃的人会更多地与企业合作,而原先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技术原型研究的人却照旧不具备与企业合作的条件。

看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改革需要重头措施洗牌、重组、定方向,也需要配套措施补台、助力、安人心。

从局部来看,科技创新与“流水线”有可类比之处,但从全局来看,科技创新体系更如同广袤大地上的江湖水系,有干流、支流,还有湖泊湿地,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形成一种互惠、平衡,又有某些竞争的生态关系。科技界的资源分配也如同江湖水系的水量分配,从源头高原下来的水量大体就是那么多,如果干流上建坝蓄水、河道下切,引起水位下降,通江湖泊将出现大面积干涸。科技资源大整合,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科研生态圈的许多水源涵养地、生物栖息地的丧失,造成另外一种浪费。

我认为,整合财政资源设立重点研发计划,增加重大专项,都是完全必要的,但与此同时,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套措施加以完善

第一,保持对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较大投入。原先973、863、基础性专项所涵盖的许多内容并不能整合到重点研发计划中,这部分经费可转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渠道,继续支持相关研究,或者保留部分973、863、基础性专项之类的计划由新的机构管理。

第二,设立技术开发类自由申请项目。这是企业创新引导计划的后补助项目所不能代替的。引导科研人员的转型除了政策导向,还要让他们有路可走。科研人员需要先有技术成果才有向企业靠拢或者创业的条件,这类项目将是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创新的台阶,其产生的成果也将带动企业加大投入开展下游的试验和应用。

      总之,科技计划整合的有利之处是十分明显的;与此同时,也要维护科技创新体系中应有的平衡、互惠和依存的“生态”关系。科技创新体系的完整性对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看待科技创新体系,我们要从“流水线”思维上升到“生态”思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903850.html

上一篇:中国CNS论文与科学贡献评价
下一篇:中国应培育无小刺主养鱼
收藏 IP: 159.226.163.*| 热度|

43 许培扬 苏力宏 彭思龙 姬扬 陈楷翰 张文增 吕乃基 石宁 葛峰 黄永义 李久煊 吕喆 蔡小宁 魏焱明 汤俊 张晓良 武夷山 王林平 杨思洛 曹须 姚伟 李卓亭 郝文涛 李志俊 汪玉华 张洋 孔梅 马磊 韦玉程 季丹 徐耀 黄仁勇 曾新林 蔡庆华 杨正瓴 唐常杰 wgq3867 ljxm zhaorzh xuexiyanjiu flighteer ghzhou5676 sgc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