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眼睛,我看到的是那段輝煌的時代,在不到廿年的功夫已經完全成了過去,像眼前這片墓場般的沉寂在當年是絕對想不到的。而今在全美各地,這種「空屋出租」(Space Available)的招牌是非常普遍的,剛出現的時候,非常觸目驚心,久而久之也就感覺麻木了。這種「空屋出租」的現象說明美國的工商業近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結構上有了質的改變。許多本土產業都外移了,像電腦維修、各種電子產品、電器、成衣、玩具、各種生活用品,都在國外生產製造。一向執世界牛耳的電子工業也逐漸萎縮,目前除了IBM、微軟之外,其他公司不是合併就是倒閉,或是業務不振。在汽車工業方面,像通用、福特等連年虧損,市場佔有率已退居二、三位,被日本車搶去了首位,而克利斯勒更是面臨關門的厄運。美國難道不會製造又省油,又耐用的汽車嗎?當然不是的,美國的汽車工業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這和美國人的心態有關。美國人喜歡馬力大,開得快,坐得寬敞的大車。在汽油便宜的昇平時代當然不是問題,但在今天能源緊縮,油價高漲的階段,大家都負擔不起了。我們在電視上還經常看到另一種廣告:「你現在就可以買這件東西,不用付錢,等一年後再付」。這種把尚未賺到手中的錢先花掉的作法是美國人無法儲蓄的最大原因,所以去年美國全年的儲蓄率是負數。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鼓勵消費來刺激經濟,但這種毫無節制的消費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並沒有人關心。可是不變的定律是,資源是有限的,無窮盡的消耗與浪費終有用完的一天,寅吃卯糧,真的能永遠下去嗎?
美國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我們喜歡贏」,贏的反面就是輸,難道世界上其他的人都喜歡輸嗎?當然不是。記得在七十年代初期,當中國運動員剛剛與外界接觸時,常以「友誼第一,輸贏第二」的說法為標榜。幾年下來,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的時候,才知道這輸贏乃是比賽唯一的目的,要想別人尊敬你,就得拿出實力,擊敗對方。美國人非常相信他們自己的實力,這份自信造就了只想贏不肯輸的自我膨脹,於是許多美國國內的球類冠軍賽也變成了世界冠軍賽,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能代表世界。
任何一個非美國土生土長的外來移民,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來瞭解美國人的這種心態,這也是為什麼近百年來成千上萬的外國人想盡一切方法湧入美國,他們看到的只是美國的表面。就拿我們中國人來說吧,暫時不提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歷史,從一九五○年開始,臺灣領先各地開放留學政策,當年台大的學生,尤其是工學院畢業的學生,幾乎是全班全班的朝美國跑。到了一九七八年前後,由於鄧小平的開放政策,大陸上的清華、北大的學生也開始加入了這股留學大潮,這些號稱來自自力更生的中國精英,學成後並沒有像鄧小平預料那樣返回祖國參加建設,絕大多數也留下來做永久居民了。這期間當然更增加了大批的非法偷渡者,用盡各種方法,不惜冒著着生命危險來到這想像中的人間天堂,幾經折磨才發現不過是一個不真實的美國夢。
在對日抗戰之前,中國出國留學的人很少,不是富家子弟,就是公費留學生,絕大多數學成歸國,極少留下來轉變成移民的。可是從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就直線上升,形成了變相移民,到二○○七年已到達三百萬人,這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人,不過以增加的比例來說,增加最多的恐怕還是留學生。這批人是國家的精英,由中國花錢培養,卻為美國用上了。美國人非常清楚這一點,在移民政策上也大開方便之門,歡迎這批科技移民。
五十年代初期來美的留學生至今已入垂暮之年,他們在這裏度過了一生,在這五十年裏他們到底做了什麼?絕大多數取得了高深的學位,住進了舒適的房子,開上了名貴的汽車,擠進了中產階級。除此之外,他們一無所有。在這塊新的土地上,他們是毫無地位可言,在公司裏他們是終身的高級技工,有貢獻而無實權,在學術界他們扮演着至死不肯退休的老教授,因為他們只知科研,不懂賺錢,離開了校園,無處可去,生存能力極差。這批由中國培養,被美國利用的老人,不久將從人間消失。(何毓琦:不能完全同意)
除了留學生,其他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在這塊土地上經歷另一種苦難,由於沒有學歷或合法的身份,生活更苦。為了來美國或在美國留下,把自己整個人生的計劃全改變了。不錯,經過超人的努力,吃盡無法想像的苦,最後可能都創造了小康局面,但每個人都無法安享這份成果,因為大家都老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個問題,但幾乎無人肯面對它,為什麼中國人想離開中國?為什麼我們要來美國?答案很簡單,我們自卑,我們崇洋,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何毓琦:不能完全同意). 這種病態的心理是經過上百年的歲月所造成的。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一部份,幾乎沒有人能超越它。由於它在我們的血液中根深蒂固,不少中國人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認為我們從來就是如此的。於是只要有這種可能,大家都想出國,不論是留學,移民,探親,甚至是短期的訪問,都想離開自己的國家,都想來美國。
我們不喊口號,不談國家民族,可是如果中國人都立志要往國外跑,這難道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常聽說在國內的學生要「出國深造」,學成後不肯回國是「為國儲才」,說穿了全是在為變相移民找籍口。這種以出國為榮,把出國作為人生目的的現象遍及全中國,以前是臺灣,而今中國大陸後來居上。以前以為是因為中國窮,現在中國有錢了,裏面的人還是想往外跑,出來了的人還是不肯回去。這種現象,除了說明中國人心理有病以外,還能說什麼?(何毓琦:不能溉論)
二○○七年初中國社科院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中國是全世界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從廿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海外留學的中國人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選擇不回中國。吸引中國人繼續留在海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生活條件,生活更加自由,收入待遇,不適應國內的人際關係,子女教育問題,政治因素等等。而移民海外的中國人絕大部分感到娛樂生活匱乏,生活孤單困難,以及當地人對中國人不公平待遇等等。即使如此,有近半數的人認為如果重新選擇,他還是會選擇出國發展。 (何毓琦:但是他沒有说其他正面好的理由)
美國的移民政策與美國國內的政治與經濟動向有密切關聯,過去廿年不少中國人利用民運或人權來當作移民的敲門磚,但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思想,跑到美國來創造中國民主,完全是說不通的,卻給美國增加打擊中國的資本。二○○八年是美國的選舉年,移民話題被炒得火熱,這是候選人爭取移民票的大好機會,於是對非法移民大赦的謠傳便成一些候選人拉攏選民的好話題,許多非法移民竟然信以為真,實在悲哀。其實美國需要的是非移民的賤價勞力,這是當初千萬來此追求美國夢的朋友們始料不及的。很多在未來美之前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此變成勞力工,所為何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除了前面所說的缺乏自信與崇洋之外,中國人愛面子,報喜不報憂的陋習也誤導了不少知識不足的偷渡者,他們看到從海外寄回來的美元,再加上一些海外華文報章報喜不報憂的文字,以為美國真是遍地黃金,不顧一切投奔而來。來了之後才瞭解真相,一切都太遲了。終日受苦受難,也不肯向國內親友透露真相。為了改變身份,有人苦等十幾年,有人下嫁美國公民,種種想得到的方法都用到了,不過是換取一張公民身分而已。這就是人生的目的嗎?((何毓琦:只是有些人的)
上百年來,不管是什麼黨派當政,不論經歷和平與戰爭,中國人在心理上從來沒有健全過。我想當政者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但不知如何去改。出國已經成了一種風氣,幾乎成了每一個中國人都想走的路。每年除了大批的留學生湧入美國之外,更有不少人利用移民,探親,政治庇護,偷渡等各種方式來美。還有利用藝術表演,文化交流,商業訪問前來,幾乎每週都有各省各市的考察團,招商團,融資團在報章上出現。最後形成窮人、富人,失意的、得意的、小市民、當官的、有權的、失勢的,全國上下,男女老幼,全想往外跑。有人開玩笑說,如果美國向中國打開大門,來者不拒,不出數月,美國的三億人口可能就要加倍了。
當年日本明治維新,門戶開放,學習西洋的科技文明,最後變成東亞的強國。中國從鄧小平創導對外開放已近卅年,國家是比以前富有了,綜合國力是比以前提升了,但人民心理上的建設,人民素質上的改進,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最要緊的,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完全沒有信心,否則為什麼都想逃跑?(何毓琦:並不同意.但是不能说沒理)
美國夢再美,對中國毫無用處,要能在中國享有自由,民主,中國人必須對中國有夢。所謂民主自由,是一種生活方式,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自己種植,自己培養的。只想全盤西化,生搬硬套,是無法成功的。畢竟美國夢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永遠不能。
这篇文字包括所有在美国的中国人,当然连作者也在内。不是说中国人不能来美国,而是从一开始就想逃离中国,来美国定居的想法要改。这篇文字触动太多中国人的痛处,很难被接受。但拖得再久,总有人得说出来。但愿我们迟早有勇气去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