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30多年前读过一本书,名为《人的现代化》。当年改革开放刚刚打开了国门,人们热切地张望着外面的世界。那时的中国落在了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后面,中国人急切地希望追赶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这个全民族的愿望被概括为: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等“四个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十分别致!是啊,现代化是由人干的,也是为了人的,想必是应该有个“人的现代化”。但当年的中国百废待兴,一切都刚刚起步,“人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不甚了了。30多年来中国飞速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如今“瑷珲―腾冲线”以东,占全国人口80%的中国人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依经济学、社会学的概念,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的中、后阶段。换言之,在器物层面上中国已进入了现代化,那么中国人的现代化如何呢?
近年来,因研究工作需要,我们的研究团队到亚洲、欧美多国调查研究。在调研路上,一个现象渐渐引起我的注意:每到发达国家城市街头随处都可见到长跑的人群。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日本东京皇居外壕,男女老少、各种肤色的人不知疲倦地奔跑,享受着时光与美景。
六七年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尝试跑步。最初,跑步对我来说就是减肥健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跑步里程的延伸,随着见识到国外的长跑族,我渐渐感觉到这看似枯燥无味的长跑中似乎还蕴含其他什么意思,最终让我明白日复一日奔跑不休的真正原因和意义的是马拉松。我的长跑是3公里起步的,此后不断增加,直至今年参加了北京马拉松。逐渐延长的路程是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过程。然而,一旦参加马拉松就算进入了极限运动境界。大凡跑过马拉松的人都有过灵魂出窍、死而复生的体验。在今年我人生“首马”的漫漫征程上,我忽然感悟到马拉松哪里是什么健身?!42公里的奔跑是在碰触自己生命的极限。在到达极限的时刻,我明白了什么叫“通过痛苦走向欢乐”。人生是由经历和体验构成的,人生历程的两端是一生一死,如果简约至极,人生无非一生一死。马拉松给跑者带来的体验常常是一死一生。在这种体验的意义上,马拉松可以给你好多个人生。
从个体体验推及社会现象。马拉松,全程42公里195米,超越了现代人一般拥有的体力与耐力,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要干这种事儿?在许多人看来跑马拉松简直是匪夷所思、有悖常理,而问题的奥妙就在这里。“常理”是什么?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也有称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而这些社会中的基本价值或曰常理,早已被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人概括出来了——福、禄、寿、禧、财。过去中国士绅之家常将这几个大字悬于中堂之上。四川人爱说:安逸,这可用来通俗地表达传统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结晶,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物以稀为贵。安逸,是前现代乃至现代社会所缺乏的,因此它可贵,因此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进而形而上为社会价值。
后现代社会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是人们解决生计变得越来越容易的社会。还是那句话:物以稀为贵。当物质财富变得丰裕起来的时候,它的价值就进入了下行通道。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不因物质财富和生计而发愁算计的人们却遭遇了价值的失落。当安逸唾手可得之后,生活的目标又是什么呢?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某一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会变成一个一脚踏入了“后现代社会”的城市白领的问题。于是,价值观、价值选择变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于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多元化时代开始了。顺便说一句,其实在前现代和现代社会价值观是比较单一的。价值观多元化是一个后现代问题。
参加极限运动是后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马拉松则是极限运动中最典型和最普及的一种。也许你读过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读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但你真的读懂了吗?极限运动中,当人体糖原耗尽的时候,人就进入了空灵飘渺状态,存在与时间皆成虚无。奔跑、无尽地奔跑,可以排除世间一切烦恼,可以把跑者纯化为主体。现代社会人们孤寂烦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恐怕只能说说而已。而马拉松却能让人享受孤独,感受到天地之间一人之存在。
2015年,中国开放了马拉松赛事的国家审批,当年国内马拉松从2014年50个激增至200多个。但各大赛事依然人满为患,参赛名额供不应求,需要抽签碰运气。2015年中国马拉松运动史上第二件大事是,北京马拉松精英化,北马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全程马拉松。马拉松长跑族是后现代社会显著的文化特征。快速的发展正在把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拉松运动的大发展标志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改变透露出部分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变化,他们正在超越传统价值观,选择一种新的活法——后现代的活法。在这个意义上,有理由认为,2015年是中国开始迈入后现代社会的一年。(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