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冷月英报告录音。冷月英是谁?----日记摘抄(292)
武夷山
(今注:当时处于初二,下乡去学农)
1973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晴
昨晚农场周主任提了要求后,本班又总结,我一点衣裳也没添,主持总结会时,冻得索索抖,然而夜里睡得很暖,铺得并不厚的稻草似乎有火气直往身上冒。今天上午我们小分队就开始活动了,路上问了几个人,很快找到滕家巷小队,又很顺利地找到队长并说明来意,我们要活干,他派我们七人去挑稻把,一直搞到中午,我每趟至少挑16捆,肩膀很有些那个。下午是打垡子,右手起了一个泡,收工后跟副队长说想找找XXX谈谈(这是劳动中问来的,此人是从南京插队到此已五年并且结了婚的知识青年,在这个生产队的三个知青中比较起来表现好的一个),于是,队副把他喊来,坐在草上,很坦率地谈了。最后我们又提出想访问老贫农,请副队长安排一下,他很客气地应承了。第一天的调查总算成功。回来后又参加了班上的劳动,其时已接近尾声了。
11月11日 星期日 晴
上午副队长安排我们与老贫农汪大爷一块儿干活,好交谈一些。快要收工时,坐在地头上简单谈了几句,他不擅长说话,自己也反复这样说。我也同样如此。下午全班都去了,本来下午我班计划听录音报告,因为人太多,就把我班安在晚上,全班同学下午都下队了。我们帮汪大爷家做了事,又深入谈了一些,觉得贫下中农对毛主席非常热爱,感情比我们强烈得多。晚上听了石根全和冷月英的忆苦报告录音,亦有同感。
今注:下面是关于冷月英的一则报道
“水牢受害者”冷月英传奇轶事2015年01月17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月英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一度成了全国忆苦思甜的“典型代表”,一个在民国时期被川西大地主刘文彩剥削迫害的“时代记忆”。
□那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赶到四川大邑县,在参观刘氏庄园的同时,也争相听这位大妈讲述她的“血泪史”。
□那么,这位曾经的“风云人物”究竟有哪些跌宕的传奇轶事呢?她的身上,凝聚了什么样的时代色彩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国人,对川西大地主刘文彩应该是不陌生的,刘氏地主庄园的“水牢”以及群雕“收租院”,迄今还刻印在不少国人的脑海中。提到水牢,不能不提及曾“侥幸从水牢里活着出来的仅有的一个人”——大邑县农妇冷月英。
日前,刘氏庄园博物馆馆长周琴、副馆长卢勇向笔者透露:“馆内至今珍藏着冷月英的10多张黑白老照片,现在60岁左右的人参观刘氏庄园,免不了会谈起当年名噪一时的冷月英‘冷妈妈’,她的名字仍然深深地印在这些人的心里。”
那么,冷月英的一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呢?
她的A面
“忆苦思甜活教材”
早在1951年的一次会议上,贫苦农妇冷月英就提出了水牢说:“1943年,我因欠了地主刘伯华(刘文彩的侄子)五斗租谷,刚生孩子三天,就蒙上眼睛抛进了刘家水牢关了七天七夜……”以后,“冷月英坐刘文彩家水牢”的故事流传越来越广,引起全国轰动。
冷月英究竟有哪些人生跌宕的传奇轶事呢?1911年4月,冷月英出生在彭山县谢家乡的一山村。她5岁那年,迫于家庭经济困窘,被父母卖给徐姓财主当丫环,后来逃出财主家,开始了长达8年到处流浪的生涯。
有一年,才13岁的她讨饭到了邛州,从李大娘那里打听到父亲的下落,便辗转到新津县找到了父亲,其父却叫来一媒婆做媒,把她嫁给了大邑县唐镇乡(现唐场镇)冷大爷的儿子冷春廷,从此,“冷吴氏”成了她“妻随夫姓”的俗名。
由于冷家十分清贫,她的丈夫和老人公靠吆鸭子、捡柴卖也难以维系全家生活,她只得去大地主刘文彩的侄儿刘伯华那儿租几亩田耕种。
1943年秋,恰逢大旱,稻谷减收,交不起租谷,她被刘伯华家丁关进刘家年久失修、积水成灾、就像“水牢”一般的牢房里。最后,其夫托人求情,花了不少钱,才把她赎出来并抬回家。打这以后,她忧郁成疾,患上风湿病和心脏综合症。
1958年,刘氏庄园陈列馆建馆时,主管部门照搬1954年制作的刘文彩水牢模型,给本来空空如也的地下室灌上水,仿制了铁囚笼、三角钉等刑具,以及血水、血手印,然后向社会开放,以它无声的恐怖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冷月英也开始由爱国劳动模范一变而为“忆苦思甜活教材”,到处声讨刘文彩的“罪行”。她常常在演讲时字字血声声泪,台下听众也随之泪流不止。
1962年,作家李累、之光撰写的纪实文学《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在当时中国最权威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上发表,举国震惊。
水牢和冷月英从此走出四川,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一大批以水牢和冷月英为素材的文艺作品也相继问世。同年,戏剧《水牢记》《水牢仇》相继公演。而关于水牢和冷月英的新闻报道、宣传画、连环画更是不计其数,后来刘文彩的“水牢”还写进了中小学教科书。冷月英也“红”透全国,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国家干部。
她的B面
特殊年代的风云人物
撇开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印记,冷月英本人的经历也很曲折,甚至很长时间,她成了那个年代的辉煌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冷月英被视作新旧两个社会对比的典型,她相继获得剿匪英雄、援朝标兵、劳动模范、互助组带头人等殊荣,先后当上了大队支书、农场场长、农业社主任、公社党委副书记,上世纪60年代又担任大邑县、温江地区的负责人。
1949年12月,大邑县解放,冷月英分得田地。1950年12月,大邑县唐镇乡作为川西地区4个“土地改革实验乡”之一,冷月英报名参加武装队,成为全乡第一个妇女武装队员。武装队长给她取了“冷月英”这个名字。
次年元月,唐镇乡开展清匪反霸、肃清特务的工作,当冷月英获悉参加武装叛乱的土匪支队长、地主熊福安及儿子熊文禄化名潜逃时,她找乡武装队长请求任务,自告奋勇提出前去追捕。第一次,她和2名武装队员到彭山县扑了个空。第二次,她跋山涉水,晓行夜宿,上到雅安,下到名山,再转彭山,总行程500多公里,终于在彭山县人民武装力量的协助下,活捉了两个叛乱匪首。不久,冷月英发现本村刘吉成鬼鬼崇崇,即向乡武装队报告情况,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刘确系潜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于同年由司法部门逮捕法办。
1952年夏,《川西日报》登载了“冷月英互助组”,并向川西地区所有农业生产互助组发起“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倡议。原来这一年,冷月英及其互助组施足肥料,修河淘堰,战胜旱灾,据说创造了平均亩产稻谷303.5公斤的好收成。随着“冷月英互助组”誉满巴蜀,她于1959年10月1日到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盛典,还在观礼台见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在唐场公社妇女干部中,冷月英一直是生产能手,无论是使牛耙田,还是栽秧打谷,她没有一样不会干。
冷月英当然也是个“政治觉悟很高”的人。1964年初,她去成都参加省人代会,有人给她二女儿做媒。她认为男方虽然相貌堂堂,有一定文化知识,但家庭出身不好,她与丈夫商量,向女儿表明态度:“一万个不行。”二女儿听了母亲意见,将彩礼退还给对方。
1984年1月20日,享年73岁的冷月英因病抢救无效,在大邑县人民医院停止了呼吸。
4年后,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撤销了“水牢”展室,复原了刘文彩的“鸦片烟库”。重现了历史应有的本来面貌。至此,冷月英坐“水牢”一事才大白于天下。
文/何其敏图/刘氏庄园博物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