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区域个性:竞争制胜的关键动力

已有 2110 次阅读 2015-4-28 14:23 |个人分类:区域发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区域个性:竞争制胜的关键动力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当前,在全球化的巨大推力下,许多区域的地方特色正在淡化,甚至消失,越来越多的区域显得千篇一律。然而,专家指出,在全球化深度演进的过程中,区域竞争的焦点正在向塑造特色、突出个性转型。

“世界因区域个性而精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辉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个性张扬”、色彩斑斓的时代。

个性是区域制胜的法宝

当前,各国和地区围绕更广泛地占领国际市场和配置资源的竞争尤为激烈,许多地区纷纷打造各自的区域个性以获取竞争优势。“例如硅谷的信息技术、新竹的电子信息制造、加利福尼亚的多媒体产业等,它们创造了‘扁平世界’中的一个个尖峰,令人瞩目。”王志辉说。

随着全球化的深度演进,专家表示,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首先,世界处于高度开放状态,新思想、新模式、新创业、新产业等资源向创新活力强的区域集聚,因此形成了专业化、差异化的空间与业态;其次,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变化进入高速活跃阶段,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融合和新业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演,区域发展面临着新一轮产业重构的机遇。

在此过程中,区域的“个性”已成为制胜的关键动力。“区域个性是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自身最强,并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且不易被超越的区域内在特质。”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石妍妍如是解释,其核心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全球影响力,创造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和地位。

石妍妍表示,区域个性具有综合性、演变性、稳定性、独特性以及全球性等五大特点。“当前的区域个性理论,强调的是具有全球影响力。”她说,“我们认为,只有产业集群竞争力达到一定高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区才能提出自身的区域个性。”

我国需重视区域个性挖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个性化区域在我国乃至全球脱颖而出。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八大具有个性色彩的区域,如中关村的IT业被形容为“中国硅谷”、义乌小商品是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武汉“光谷”在全球光电子领域享有声誉、大庆三次采油是全球最大的三次采油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它们为中国经济的个性化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如此,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具有个性牵引的经济发展区域仍然过少,而且层次参差不齐,存在数量少、发展水平低等特点。“随着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当前新业态正层出不穷,新商业变革无孔不入,挖掘个性、塑造个性对区域发展的价值将愈加凸显。”王志辉说。

专家表示,未来5到10年,我国可能产生爆炸式增长的原创新兴产业,这为我国打造世界级的区域差别带来了绝佳契机。如果政府参与区域经济的力量使用得当,中国将出现更多登上世界舞台的个性区域。“中国与发达国家机会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石妍妍说。

如何挖掘个性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崛起离不开区域创新。每个大国的崛起,都有若干个全球一流的个性区域作为支撑。“尊重地区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特色产业,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将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石妍妍说。

那么,应该如何挖掘区域个性呢?在王志辉看来,要把“天、地、人”相互结合。“天”是指全球视野和时代背景,找准自己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定位;“地”是指与特定地域息息相关的硬环境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劳动力、科技资源、资本等;“人”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软环境条件,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位势、产业基础。

“同时,还要遵循地理学上的范围、综合、因果等三大规律。界定区域发展的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王志辉说。此外,还需要融合运用长板分析、抓机遇、理念创新等方法工具。“比如,挖区域长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比较’,从而准确识别长板,以此为基础开展区域产业选择,聚焦特色产业。”

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国际影响力、个性鲜明区域的崛起,往往是因为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要有前瞻性思维、先进的理念,对未来作出科学性、创新性的准确判断,善于发现潜在的区域经济特色和增长点,抢占发展先机。”石妍妍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4-28 第8版    产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85868.html

上一篇:我正在读什么
下一篇:一位澳大利亚学人的困顿求学之路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1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