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接受记者采访谈科普图书翻译(2009) 精选

已有 4305 次阅读 2025-1-21 08:06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接受记者采访谈科普图书翻译

武夷山

 

2009年11月19日的《科学时报》发表了该报记者杨新美的文章《经典科普读物经久不衰的背后》,文章的最后几段是采访我的内容。现贴出这几段话:

 

别莱利曼作品的内容大多集中于数理化学科,目前我国科普著作出版情况也是如此,主要集中在数理化学科,而动物学、植物学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著作寥寥无几。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表示,这种情况可以改善。实际上国外出版的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普著作非常多,出版社应拓宽视野,引进出版更多非数理化学科的科普著作,让国内的读者也能吸收到其他学科知识。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也表示赞同。

一说到科普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自美国或英国的,因为近几年,国内可见的科普书多半来自这两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来自非英美国家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翻译著作还是不少的,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科普著作相对说来很少。自然科学领域译著的来源愈来愈集中于英美国家,从非英美国家引进的科普著作越来越少。我们太注重英文科普书了,对其他语种的优秀科普书还发掘得不够,对非英美作者撰写的英语科普著作关注得也不够。”武夷山说。但实际上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优秀的科普著作,别莱利曼在50 多年前就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武夷山说,一直以来,对于优秀的国外图书,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科技著作,日本总是以最短的时间翻译成日文。虽然日本国民的平均英语程度稍逊色一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了解世界上最好的、最新的成果。而中国则不然,亟待翻译的优秀书太多,可是真正翻译过来的太少。在图书引进方面,我们比日本、中国台湾差得多。

我国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武夷山的观察,这与我国外国语言教学过分偏向英语的情况有关。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里曾经有个国外情报研究部(现在更名为战略研究中心),曾经拥有熟练掌握英、俄、日、德、法这5个对于科学技术来说最重要语种的很多研究人员,而现在只剩掌握英语和日语的研究人员了。当然,这与英语是国际科技界的通行语言有关。不同语种语言能力在国民中分布的严重失衡,可能阻碍了我国引进其他语种优秀图书的进程。一种语言承载着一种思维方式,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引进不同语言的译著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的引进书都是来自英美国家,使百姓无法了解其他国家优秀科普作品所蕴含的不同见解,这是令人遗憾的。

目前,且不说其他语种,愿意做英语科普著作翻译的人都愈来愈少,这种局面如何才能改善?武夷山认为,首先要改变对科技著作翻译的偏见,似乎译著总是比自己写的书要低一等。现在,科普书可以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这与过去比是巨大的进步。但是,获奖著作中暂时还没有译著的影子。另外,我国如此多的出版基金,却没有一个出版基金会是充分支持科普著作翻译的,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学术出版基金明文规定,不资助译著。

日本则很重视这个问题。它们的出版社是很愿意出版译著的。它们的方针是通过翻译的方式,尽快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有启发性的理念引进到国内,惠及百姓。

只有健康的环境,才可能会使得国内引进优秀科普书往好的趋势发展。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政策的支持、更平衡的外国语言教学,出版人的责任感和重视……看来引进优秀科普书,开拓国人视野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9682.html

上一篇:切脚语
下一篇:英诗汉译:原谅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17 张志东 刘进平 刘跃 尤明庆 赵凤光 王涛 李学宽 郑永军 宁利中 张学文 王安良 晏成和 崔锦华 池德龙 杨正瓴 钟炳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110.152.162.*   回复 | 赞 +1 [2]张学文   2025-1-21 12:11
  
IP: 202.102.253.*   回复 | 赞 +1 [1]尤明庆   2025-1-21 09:27
“在这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武夷山说,一直以来,对于优秀的国外图书,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科技著作,日本总是以最短的时间翻译成日文。虽然日本国民的平均英语程度稍逊色一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了解世界上最好的、最新的成果。而中国则不然,亟待翻译的优秀书太多,可是真正翻译过来的太少。在图书引进方面,我们比日本、中国台湾差得多。
****************
我们学校图书馆有《理论力学》教材至少20种。为什呢?
因为编教材容易,现在算业绩点、过去评职称,都是有用的。
有人喜欢当主编,能编十本教材而一个字不写,部分参编人员可能都没有讲过所编教材的课程。
知识分子的底线在压力和诱惑之下逐渐降低。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