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报服务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武夷山(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
(发表于《科技情报工作》1992年第2期)
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若将事物的两个方面绝对地割裂开来,只强调一个方面而无视另一个方面,就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在当前的情报服务工作中,有以下几对辩证关系值得认真地加以把握。
赚钱与赔钱
过去几十年来,不讲经济效益是我们的一大弊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注意讲究经济效益。目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人都以“赚钱还是赔钱”作为是否做某件事的判断准则。在一些人眼里,情报服务是赔钱的买卖,因而不值得大力支持,最好让其自生自灭。我们觉得,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首先,情报服务不同于有形产品,它的价值难以估算。国外学者在估算情报价值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只是还没有一种方法获得广泛的认可。例如,据美国两位学者估算,在美国,阅读一篇期刊论文产生的平均效益为385美元,阅读一本书产生的效益为1160美元,阅读一篇内部技术报告的效益为706美元。而我们那些认为情报服务赔钱的同志,恐怕并没有像国外同行那样做过严肃的估算
第二,情报服务的价值应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而不是仅从一个情报单位来看,更不应从该单位内的一个局部小单位来看。例如,某图书情报单位花了大量外汇订购外文科技书刊,向公众提供阅览服务,但这个单位每年的创收额还抵不上订购外文书刊的开销。那么,我们能简单化地断定这个单位的情报服务赔钱了吗?又如,我国农村地区已出现了一些所谓“信息专业户”,他们靠收集报刊上登载的实用农业科技知识或农业信息并销售这些资料而发家致富了。对于他们,情报服务当然是赚钱的。但如果我们单单考察一下那些发表了这类文章、消息的报纸或期刊,也许所有这些报刊都是赔钱的。像基础研究一样,情报服务有一部分处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上游,这些是不易赚钱的,较易赚钱的是处于下游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阶段。可是,没有上游的准备,处于下游者又哪来的源头活水?
第三,情报事业应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我们不应将情报事业单纯作为经济事业来办,还应同时把它看作文化事业。情报服务机构同高等院校一样,也为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我国有许多研究人员的创造发明、著书立说等科研活动都是以公共图书馆等情报服务机构为依托的。
无形与有形
大量情报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情报的载体却是有形的。用户最终需要的是这些有形的情报载体。只有通过用户与这些有形载体的接触,隐含的情报才能以新设想、新发明等形式在情报用户的头脑中或图纸上转化成激活了的、显化的情报。而无论书籍期刊,还是缩微资料与光盘,这些情报载体的生产或购置都是需要硬投资的。我们有些同志因情报的无形性而以为在情报服务上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实在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例如,联机情报检索的推广在我国遇到一些障碍,除费用高昂外,用户检索出篇名后在国内查不到原文因而产生的挫折感也是原因之一。看来,查不到原文的情况将日趋严重,因为随着外文书刊提价,国内多数图书情报单位的外文书刊订购量都在逐年下降。为了在书刊不断涨价的压力下保证用户尽可能满意地获得原文,英国情报界的对策是建立以大英图书馆为基地的文献提供中心。看来,建立文献提供中心也是我国图书情报业的必由之路。但在目前,由于我国通讯、邮政等基础设施还不发达,文献提供中心的方式恐怕一时还难以实现。因此,由国家提供逐年增长的外汇确保足够品种、数量的外文书刊的订购,实乃必行之举。
软与硬
情报科学技术已变得越来越硬,这一方面表现在情报科学中的定量研究比重在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情报技术手段在硬化,例如计算机、文字处理机的大量采用。可是,情报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死的机器。因此,与情报用户的“接口”必须是软的,必须是有情报服务人员涉入的。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的情报技术并不能保证情报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是情报工作者素质的改善。如果说情报服务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是“硬件”的话,情报工作者则是“软件”。没有软件的配合,硬件发挥不了作用。遗憾的是,我们看见,在一些图书情报单位,大楼拔地而起,设备不断更新,可是接待读者或用户的工作人员仍然缺乏那最起码的笑容,更不谈一些“应知应会”了!不少工作人员知识老化,技能老化,根本适应不了二十世纪末的形势。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则往往在硬件上花力气多,在员工的教育培训上花力气少。结果,情报服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成了跛子。为了我国情报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软硬兼施”。
培训与迁就
如前所述,与情报用户的“接口”要软化。软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既要培训用户,又要适度地迁就用户。要想使缩微媒体、机读数据库、光盘等这些新的情报服务手段为广大用户所接受,都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或曰学习期。多数用户习惯的是流传了千百年的情报载体——书刊,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例如,为了最快最全地获得书刊目录信息),他们一般不热衷于采用新技术。这同人们在商品消费中认老式产品、认商品牌子的习惯有点相象。据报道,1972年,国外曾有人对茶壶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的方方面面都符合科学原理,几乎消除了老式茶壶的所有设计缺陷(例如,茶壶快要倒空时,这种新壶的壶盖不会掉下来)。可惜的是,这种新设计的外型酷似便壶,那么,它在市场上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同理,对于我国情报用户使用新型情报媒体不算踊跃这一情况,我们也不应一味指责他们落后,而要通过耐心的宣传、演示,以和风细雨的方式逐渐争取用户。与此同时,在文献采集中,我们也应适度迁就现有用户的需求。例如,缩微文献也许要比纸本式文献便宜得多,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似乎不宜单从成本角度考虑而减少纸本书刊订购量,增加缩微品订购量。
情报服务当中有大量矛盾等待我们处理,我们不应顾此失彼,而应恰当地把握平衡。怎么样才是合适的平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正是我们情报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