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刘则渊教授的报告会——日记摘抄1074
武夷山
2016年11月25日
上年刘则渊应胡志坚邀请专程来作报告,讲贝尔纳的科学中心转移思想,水平很高。我主持报告会,开场白我先介绍刘的特点:1. 桃李满天下,以大连理工王贤文为例;2. 做学问扎扎实实,刨根问底,以他让我找普赖斯一段话的英文原文为例;3. 著作等身,影响力大,如,他关于科学学结构的一篇论文被引72次,下载1500多次。在报告会的总结阶段,我说,学者本人的研究选题后来成为热点或较好地完成领导布置的热点课题研究任务的路径是:有准备。我举了三个例子:1.刘老师1981年就发表了哲学思潮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的论文,现在由于科创中心建设,科学中心转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2.东南大学建筑学院XX教授做过大运河沿线建筑研究,到了大运河申遗阶段她就成了申遗工作的咨询对象;3.我的零被引研究,开始于1993年的文章,《无之为用与情报服务》(博主今注:即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945227.html?mobile=1)。
11月28日
26日晚,XX博主请XX夫妇和我们俩吃饭。由于XX先生头疼得厉害,夫妇俩都不来了,那么XX也不去了。我一人赴宴,共两小时。XX告诉我,他外公教他从小站桩,他获得了感应病人发病部位的能力……。他爱人是青岛人,支持他的工作,难得。今天上午院务会。在此之前,XX来谈工作……
11月29日
夏颖奇发给我的“又见卡斯特罗”文,我转发后,被加精(博主今注:即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17358.html)。上午审了XX关于多数省份十二五研发强度未完成指标导致全国该指标未完成的“参考”,我认为这个因果逻辑不对,要求“修改后重审”。浏览11月号的Research Policy,未发现眼前一亮的文章。下午读Loet(博主今注:指普赖斯奖得主Loet Leydesdorff,1948-2023)关于full count和fractional count的论文,发mail与他商榷。我认为作者很多的论文凝聚了较多的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价值,只分配给每位作者1/n的贡献度是荒唐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