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言语备忘录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mingwang

博文

柳暗花明

已有 2986 次阅读 2014-6-6 19:1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读博, 坚持

在读博期间我曾有过一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受,那是在始自2009年初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当时我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师从符号计算领域的领军人物——H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导师H每周都会安排半天甚至是一整天的时间和我讨论,在一个问题进行不顺利时及时给我调整方向,可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却没有如愿地取得任何进展。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却一直没能做出满意的结果,从而在一段时间内内心极度抑郁。那时已经是我读博的第N个年头,与我一起入学的同学有的已经在准备下一年的毕业答辩了,可我却连一篇完整的论文也没有。当时对自己读博这个选择的怀疑,工作无法取得进展的焦虑以及对能否顺利毕业的迷惘,动摇了我二十年来靠点滴努力建立起来的信心,也几乎摧毁了曾经意气风发的我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当时的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预料到在此后的两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完成了多篇论文,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参加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迈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我回国后不久,当时的我由于情绪低落,变得有些自闭,国内的导师——W教授及时注意到了我的状态。他一次又一次地找我谈心,不断给我鼓励。每次从外地回来,W导都会把我叫到办公室,询问工作的进展,跟我讨论出现的问题。他让我不要消极,也不要急躁,要多跟自己的过去作比较,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只要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前进,就一定会做出满意的工作。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对以前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深刻反思,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地思考,终于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这个突破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就好像是移开了挡住视线的一片树叶,之后眼前便是柳暗花明、风景如画的美丽世界。

关键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解决了问题与论文的发表,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我非常庆幸,遇到了两位大师级的导师。他们不仅指导我专业地进行论文写作、修改、投稿以及与编辑、匿名审稿人通信交流,而且直接参与整个过程,一丝不苟。这使我们论文的写作和审理都进展顺利,而且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学习专业的工作方式。虽然两位导师在工作风格上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但是在对待科研问题上却都是高度的认真和严谨。比如,由于W导经常出差,我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通常都是通过邮件来解决的;每次我发给W导的邮件他几乎都能做到当天回复。他提倡我们用英文发送电子邮件,做一名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因为科学是跨越国界的;在我收到的W导的上千封邮件中,却几乎没有拼写和语法错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高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有一件事:一次暑假W导回国度假,当时我正在修改一篇论文,导师却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我面对面地修改了整整两天。这种为人为师的态度及付出让我感动至深。同时,国外的H导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教我怎么去思考问题,如何从一开始就用科学的方法去做科研;他事无巨细,作为领域内的知名教授,居然还会手把手教我做编程的工作,帮我克服掉很多不良的编程习惯;在人生的很多关键问题上,他也会给我指导,这使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那时的我就像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两位导师牵着我的手,一点一点地教我学会站立和前行。

现在细细想来,在那段迷茫的时间里我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对学习和研究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楚的认识,而是把科研问题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学习和科研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前者是获取已有的知识,而后者是探索和发现未知的规律、现象与方法。当我在迈进自己未知领域的时候,内心总是会有一些恐惧,万一不是或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该怎么办?正是这样畏惧不前的心态阻碍了我前进的步伐。又正是因为有了两位导师的支持,我的心开始沉静下来,终于不再害怕面对困难,也开始有了不断尝试和坚持下去的勇气。因为我已经深深地知道,在我摔倒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给我必要的帮助!

(杨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62128-801055.html

上一篇:王老师的论文署名原则
下一篇:如何成了王老师的学生——三顾马厩
收藏 IP: 223.72.1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