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g 我的所有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欢迎批评砥砺、不吝赐教。

博文

在中国,创新的土壤为何会板结?

已有 3010 次阅读 2014-6-10 11: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民科, 官科, 土壤, 陆家羲

在中国,创新的土壤为何会板结?

陆家羲1979年4月间,他意外地在美国出版权威性刊物《组合论杂志》中发现:寇克满问题以及推广到四元组系列的情况,国外已于1971和1972年解决。这个事实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说:“我的第一个孩子、精神上的孩子(指的是相关论文),她有18岁了。可是她的命运真不好,18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对现代科学来说,更是一个漫长的时期,难道这里不寓有什么教训吗?我热爱科学,无论什么舆论环境下,什么工作条件下,也未曾动摇过,现在担心的是,要是有新作品又将怎样呢!”

1983年10月,陆家羲不幸去世震动了社会。吴文俊先生1984年11月3日在信中写道:“对陆的生平遭遇、学术成就与品质为人都深有感触。虽然最近社会上对陆的巨大贡献已终于认识并给予确认,但损失已无法弥补。值得深思的是:这件事要通过外国学者提出才引起了重视(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友人),否则陆可能还是依然贫病交迫,埋没以终。怎样避免陆这类事件的再一次出现,是应该深长考虑

陆家羲,吴文俊,他们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希望总结“教训”,“深长思考”。整整三十多年过去,我们真的有人深长思考、总结过其中的教训吗?

虽然,国家领导人一再呼吁创新,但是,真正大的创新,一定是突破权威论断的东西。在一个强调君臣父子、官科、民科身份地位,将这些比科学真理看得更重要的环境下,创新只能寄希望于少数官封的“学科带头人”。再有一万个陆家羲,仍然无济于事。因为,陆家羲只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官方从来没有册封他为数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投稿《数学学报》的论文,岂止是“没有价值”,实在是“添乱”才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2526-802110.html

上一篇:关于“偏撞离轴定理”的证明及其意义
下一篇:汇流管长径比,具有锁定不平衡的重大意义
收藏 IP: 219.145.209.*| 热度|

18 曹聪 陈楷翰 徐晓 王春艳 杨顺楷 吕乃基 曹建军 戴德昌 李世春 程智 ybyb3929 XuexingLu ljxm wgq3867 zhngshai kexuegzz lbjman br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