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扎哈那么彪悍,为何还是死在了医院?

已有 22743 次阅读 2016-4-4 23: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冠心病, 心脏猝死, 心肺复苏, 除颤器, 室颤

愚人节前一天,年仅65岁,以设计风格前卫时尚著称的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美国迈阿密医院治疗支气管炎时,因心脏病突发逝世。这还是在心脏抢救生存率相对较高的医院内,而在医院外,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美国为28.7%,在我国,这一数字则还不到1%。马季、高秀敏、候耀文等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皆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近日,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及心律失常的诊治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生刘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全球每年心脏猝死(SCD)的发病率达900万例,在我国,此类猝死的平均生还率小于1%。对于猝死的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筛选非常重要,包括对家族中是否有猝死、早发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直系或旁系血亲的家族病史掌握(遗传性心因性猝死属于显性遗传,如果父母带有基因异常,遗传给下一代的机率为1/2)和对自身身体状况的随时掌握,特别要注意在运动或无预警情况下有否发生气喘、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

除颤器和起搏器的作用尚未被充分认识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由冠心病引起的心室恶性心律失常是我国心脏病猝死的主要原因(占80%以上),而引起冠心病患者猝死的原因中,80%—90%来自室颤(心跳太快,心室不停地颤动,每分钟可达400-600次,导致心脏不能有效收缩)。在我国,院外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不到1%,医院内救治成功率不超过30%。其中50%在除颤治疗前就已死亡,即使救治成功者,日后的复发率也很高。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唯一最有效方法。刘志刚主任告诉记者,当患者的心脏不再正常搏动而处于没有规律地颤动时,病人会因大脑缺氧而不省人事,随后约10分钟内,心脏由无秩序颤动逐渐减弱,直至完全停止。10分钟后,缺氧便导致了脑死亡。这时,就算把病人救活,病人也可能因脑死亡而成为植物人。这样凶险的死亡突如其来地降临,而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十分钟。除颤每拖延一分钟,病人的生还几率就下降10%

他因此建议,发生过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伴有心衰的心脏高危人群,即使尚未发生室颤,也值得提前植入心脏除颤器,进行一级预防。“对于已经发生过室颤的病人(也就是“死过一次”的)进行的预防叫二级预防,我国即使是为开展二级预防植入的除颤器,每年也仅两三千台,而人口不到3亿的美国每年植入病人体内的30万台除颤器中,70%是用于一级预防。”在刘志刚主任看来,这与两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是大家的认知——眼下的中国,不要说普通人,就连许多非心脏科的医生都未必知道除颤器的作用进而向病人推荐;二是西方国家的除颤器100%进入健康保险,医生的法定责任也要求他们必须对相关病人告知植入除颤器的必要性。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已经换到了第三个除颤器,他就属于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所以,刘志刚主任认为,我国心脏病猝死的预防需从二级预防走向一级预防。

类似的,刘志刚表示,植入心脏起博器对于心动过缓的病人也是一种福音。心动过缓的病人可因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昏倒发生意外。而植入起搏器后,起搏器可时时监测病人心跳情况,发现心动过缓即立即给予补充。随访时用体外程控制仪自动感知病人心跳次数并进行调整,精确告知病人起博器的性能状况以及还能使用多久。目前使用的还有无线、带有远程遥测功能的起搏器,通过互联网或通讯网络,病人就可以在家里或任何地方接受医生的远程检测。现在国内已有远程遥测中心,会根据病人问题的严重程度级别通知相关主治医生,再由医生联系病人。所以,有时候病人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生的问题,主治医生已经知道了。国内因为价格和认知的原因,选择安装带有远程遥测起搏器的病人还不多,国外则大部分病人装的都是远程可遥测的,这大大方便了病人,也减轻了医院门诊的负担。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有800人安装心脏起搏器,而中国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则仅有七八个人安装起搏器,安装数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100左右。

不同心脏病症与疗法

借助办公桌上的一个布满密集的红、蓝色血管的心脏模型,刘医生向记者详细解释了心脏工作的机理:正常心跳由心脏右上方的窦房结发出的电脉冲经过传导系统来促发整个心脏的机械收缩(正常的心率因而被称为“窦性心率”)搏出血液。若有人因窦房结老化、退化或受损导致心动过缓,引起头晕,黑蒙,甚至昏倒发生意外,所患病症就叫“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此外,传导系统的病变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通常所说的“I度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电脉冲经过传导系统时走得慢,但还不会导致心跳变慢或者说“脱班”;而“II度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电脉冲经过传导系统时部分“脱班”过不去,导致心跳变慢而发生心动过缓的症状;“III度传导阻滞”则指传导系统完全瘫痪,窦房结发出的电脉冲过不去,心脏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发生意外。通过植入起搏器和导线,代替心脏里受损的传导系统,可解决由传导阻滞引起的心跳慢问题。一般情况下,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和传导阻滞是植入起搏器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窦房结部位的心跳次数最高,如果从心房、心室出来的异常单个心跳频率比窦房结的还快,就叫早搏。早搏分房性(来自心房的异常心跳,频率比窦房结快)和室性(来自心室的异常心跳,频率比窦房结快)。早搏通常是偶发而非器质性的。而长期饮酒,心肌炎,可使心肌受到损害,部分心肌细胞反常地活动,从而引起早搏。异常心跳连续从心房、心室发出,频率超过每分钟150次则叫心动过速,需要药物或消融治疗。

对于起搏器的选择,一般慢性房颤伴有心动过缓或长间歇,有症状的患者,目前医学界建议按装单腔起搏器;对于窦性心律,传导系统受损患者,建议按装双腔起搏器,这样可以保证心房和心室同步收缩;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建议按装三腔起博器来纠正,“因为心衰时,负责主动打血到动脉的左心室的血出不去,充满了左心室,造成左心室比右心室大,跳得比右心室慢(左心室的血打不动还会引起肺淤血)造成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在左右心室不同步的情况下,植入三腔起博器,把其中一个电极放到左心室,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来达到使左右不同步的心室同步缩张的目的”。据刘医生介绍,我国现在一年做的三腔起博器植入手术仅三四千例,而国外一年可达几十万例。

刘志刚主任提醒公众,心脏缺血,心肌受到损伤、电击、惊吓或极度兴奋等都可能引起室颤。此外,交感神经极度兴奋使心脏血管狭窄,也会引起猝死。部分冠心病猝死者在发生死亡前,会出现胸痛、胸闷、心律不整、全身不适、气喘、恶心、头晕、冒冷汗、心脏衰竭等征兆,但大部分的猝死来得突然,没有任何征兆。人们可能在睡眠、休息、轻度运动或活动中突发心跳骤停而猝死,也可能在剧烈运动、精神压力、情绪急躁、暴饮暴食、过度劳累、过冷过热等情況下突发死亡。冠心病人应该及时做造影,检查血管是否有狭窄,如狭窄超过70%,则有可能需要在血管里放支架。但是在经过以上处理后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衰的病人,往往是猝死的高发人群,为防止意外发生,应该植入起搏除颤器(ICD)。

如何合理抢救心脏病人?

  那么,猝死发生时,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急救措施,避免好心办坏事?刘医生指出,在猝死发生时,旁人喂水、喂食给病人或让病人回房休息都是错误的。因为病人在紧急状况时,通常是倒卧在地上甚至失去意识,此时盲目给水、给食物,很容易噎到病人的气管,造成吸入性肺炎。而让病人回房躺下休息、睡觉,往往会错过急救的黃金时间,延误病情。直接载猝死对象到医院也不是最合适的做法,因为即使自驾车比打120喊救护车来得快,但救护车上有氧气筒、点滴、电击器等急救设备,还有专业人员和无线电可直接联络医院。综合这些因素,还是尽快拨打120效益比较高。

  对于发生猝死的危险人群,刘志刚建议随身携带重大病史小卡片。心脏病患者应随身携带舌下片 (硝酸甘油舌下片),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方糖或砂糖,气喘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支气管扩张喷剂。病人如一个人在外,在能说话且清楚自己当前所在地点时,可用手机拨打120告知地点和衣着颜色,然后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来休息,静待救护车到来;如果自己没法叫救护车,最好的方式就是想办法走到有人的地方,请对方帮自己叫120,尤其是在濒临猝死时,人很容易失去意识,借由别人帮忙拨打120,能清楚告知所在地点,缩短救护车到来的时间。病人如一个人在家,应先直接拨打120告知地址,然后把家里大门打开,坐在靠近门口的地方休息,静待救护车到来。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自行走到电梯旁等待,这样可缩短救护人员搜寻求救者的时间。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刘志刚主任曾在市红十字会讲课,参与培训过四五百名心肺复苏人员,但他认为,比起发达国家有8%-15%的人口是心肺复苏的第一反应人群(即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人群),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数量还远远不够。前些天有报道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和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分别在国内外出差乘机时遇到同机旅客发生意外,经他们的及时抢救,病人均转危为安。可见当意外发生时,现场如有医生或经过培训的人员在场,对于病人是莫大的幸运。刘志刚主任希望我国各级组织和部门重视加强和培训在机场、车站、消防、超市、地铁、博物馆、公园等场所的工作人员,以减少猝死等意外的发生。

 

刘志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19907月赴日留学8年余,先后在日本佐贺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学习膜片钳等基础心脏电生理技术2年和日本长崎大学研究生院起搏与电生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4年,19973月获日本长崎大学博士学位后,在长崎大学附属医院循环器科任客座研究员2年,19993月回国任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及心律失常的诊治工作,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和起搏治疗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现任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分会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中华医  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起搏分会全国委员,中国生物医药学会心电分会全国委员。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导师。长期担任全国及区域心血管学术大会的主席团成员、主持和讲者。

PACE、《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1506-967874.html

上一篇:透过高清相机看特隆姆瑟的极光——挪威考察行记(四)
下一篇:斯坦福教授杰瑞•卡普兰揭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大数据
收藏 IP: 222.65.2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