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NA疫苗的横空出世,以研发周期短、安全可靠性高,打破了传统疫苗的局限,也为人类对抗病毒开辟了新的思路。回望mRNA疫苗诞生之路,匈牙利裔美籍女科学家卡塔林·考里科对于mRNA长达40多年如“苦行僧”般的研究,已然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传奇。2023年,卡塔林·考里科凭借对mRNA研究的杰出贡献,与德鲁·韦斯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年7月,考里科唯一亲笔自传《突破:我的科学人生》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考里科在书中真诚讲述了执着的科学探索和激动人心的突破性时刻,以及自己从匈牙利一名屠夫的女儿到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奋斗历程。
8月18日,《突破》一书译者、新药研发科学家梁贵柏,媒体人陈辰,作家郭爽,上海科技报社常务副总编姜晓凌做客上海书展分会场上海图书馆东馆,和读者一同走近考里科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活动由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李瑞华主持,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博岚、匈牙利驻华大使馆主管科技事务一等秘书鲍洛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袁楠出席活动并致辞。
从屠夫之女到诺奖得主的生命历程
博岚和鲍洛安向读者介绍了考里科突破性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勾勒了考里科从屠夫之女到诺奖得主的生命历程。考里科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农业小镇,在没有自来水、电力不足的土屋中长大。但她学业优异,因为对自然的深厚兴趣而立志成为科学家,在塞格德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考里科留校工作,却因研究得不到资助而将全部家当缝进女儿的玩具熊,举家迁居美国,继续追逐她的梦想:用创新的mRNA技术,重塑医学的未来。长时间里,学术界和业界都不看好考里科的课题,她一度面临资金中断和失业困境。1997年,考里科遇到了免疫学教授德鲁·韦斯曼。韦斯曼将考里科纳入自己的研究小组,使她得以专心从事mRNA研究。尽管被忽视、嘲笑、降薪、降职,考里科始终坚信mRNA研究将改变世界,而她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博岚指出:“她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研发mRNA疫苗的基础,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鲍洛安则强调:“在重重障碍面前,考里科对梦想和研究课题永不言弃,这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有着榜样的意义。你们永远不会知道谁将成为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别放弃你的梦想,就算每个人认为你很疯狂。”
凤凰传媒副总经理袁楠介绍了译林出版社在科学人文出版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表达了对考里科精神深深的敬佩。她说:“读这本书让我想起《论语》中,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如何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努力前行,考里科博士为每一个人树立了榜样,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她的坚韧不拔和乐观进取打动。”
她很好地诠释了“再做一次实验”的科学家精神
梁贵柏博士是《突破》的译者,也是一位新药研发科学家,同时还是译林出版社“新药的故事”系列科普图书的作者。他在译书前已经听说过考里科博士的种种轶事,得知译林购得《突破》一书版权后,主动请缨翻译该书。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历,分享了他在阅读和翻译该书过程中的许多感悟。
对考里科博士在书中谈及的枯燥科研日常,在制药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梁贵柏也深有体会:“不了解的外人从实验室窗户向里看,我们这些人似乎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情。化学家就是把瓶子里的试剂倒来倒去,生物学家就是拿移液管东打一下西打一下。但是,他们的脑子里在想的是如何突破。从这点来讲,我们做的既是枯燥的工作,同时又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梁贵柏看来,考里科很好地诠释了“再做一次实验(one more experiment)”的科学家精神:“优秀的科学家拥有永远想知道下一个实验结果是什么的素质。”
对此,陈辰也深有同感。她记得这本书的序言里写到:“一位女士坐在试验台前。从外面看,这幕场景也许没有什么特别。她坐的圆凳是便宜货,轮子有点吱吱作响……也许旁边的一扇窗户透进了一些自然光,也许没有。在这位女士的头顶上方,荧光灯嗡嗡作响……她会一坐几个小时而不起身。她可能就这样坐了四十年。如果从外面观察这幕场景,你很快就会感到无聊。谁能责怪你呢?她只是坐在那里。但从内部来看,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这位女士的身体也许没做什么动作,但她的头脑在不停地运转,充满了宏大的想法。她从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中瞥见了一些突破,而这些突破可能会在某一天改变人们的生活。她不知道这些突破将由她自己实现,还是会由别人实现。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见证这些突破。这些问题都不重要。她的工作,这些正在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这位女士一步一步地把实验向前推进。她测量,移液,倒出,启动离心机;她聚精会神,试图注意到一切。虽然做起来很乏味,但这并不是乏味的工作。事实上,她感觉自己就像侦探,就像可伦坡一样——她的目光即将落在那个微小的细节上,从而彻底破解整个案子。”陈辰认为,“这是典型的科学家精神,就是不在乎自己得到什么,只要觉得是真理,就要坚持。”
一个非常纯粹的人,成功的目标是她真正的热爱
从屠夫的女儿到诺奖得主,坚定乐观的考里科还顺手培养了一位成为奥运冠军的女儿。针对对话主持人姜晓凌提出的“从考里科的人生中,我们可以借鉴什么?或者说,她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哪些启示?”的问题,陈辰为大家介绍了她不久前到考里科家中实地采访时所感受到的考里科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一面:考里科和丈夫贝拉育有一女,家庭幸福美满。他们把考里科获得的全部奖金都捐了出去,一家人至今仍旧住在他们初到宾大时买下的那栋朴素的房子里。陈辰回忆起采访当天当她问考里科:“你们现在经济条件应该好了,为什么没想搬到一个更好的房子里去?”时,考里科的回答是:“你觉得我和贝拉(她先生的名字)真的需要更好的房子吗?”“就像她书里写的一样,她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她所有成就的目标不是达到成功,而是她真正的热爱。她一直在努力耕耘,去做下一件事情,所以我非常钦佩她。我觉得像这样一个精神富足的女性,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陈辰表示,她把考里科想送给“所有想要为人类做贡献的人”的一些建议转赠给现场的听众——“想做的事情,哪怕它只是一个假设,请务必相信它是真实的,你需要做的只是下一次,下一次,下一次。”
作为写故事的作家和编剧,好几位亲人从事医务工作的郭爽说,自己在阅读这本书时几度落泪。她回忆书中讲到,考里科虽然投身科学,但从没有忽视家庭。她和她的先生是姐弟恋,不被世俗看好,但她坚定地选择了那个在任何时候都能让自己开怀大笑的人。他们互相扶持,确实一起走过了人生的许多艰难和坎坷。考里科也打破家长的常规,对女儿的教育基本是“散养”,并没有做什么规划,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在女儿学习成绩不理想时鼓励女儿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标。而她对女儿的鼓励在女儿成为奥运会赛艇冠军后,也反作用在她自己身上。可能很多人会仰慕考里科获得的这种光芒和光环。但是看这本书真正触动人的是,看到最后,读者会知道这一切多么来之不易。考里科人生的成就来得太晚,骨子里有非常大的谦逊。好在她的家人非常支持她的工作——虽然当考里科有时在晚餐前召开家庭会议滔滔不绝地说一通自己的最新突破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会异口同声地问她:“可以开饭了吗?”
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私信考里科,感谢她的研究,感谢她让自己活到现在。“让地球上这么多普通的生命受益,这是考里科特别了不起的地方。”郭爽感叹。有感于考里科的研究针对人体免疫系统,郭爽将《突破》这本书也比作对读者的一剂免疫针:“回顾考里科的一生,这本书没有回避她一次次起死回生的痛苦,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人生不是那么平顺的,人生漫长而艰辛,但是我们可以从考里科身上得到力量。”
考里科的启示:创造宽松环境让原始创新突破体制局限
针对考里科身上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沪上科技工作者在读完《突破》这本书后,也纷纷发表感言。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冰认为,在人类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能够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历史级科技成就,都不是凭空诞生的。在它们光耀时代的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脚踏实地、勇于突破、坚持不懈的结果,卡塔林·考里科正是他们中的一位。创新的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面对数千次的实验失败、一次次被否决的资助申请,卡塔林·考里科没有妥协,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工作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我的北极星是科学本身。”
“科研人员从来不缺少雄心勃勃的志向、充满创新的想法,然而在面对内外压力时,只有少数人会坚持到底,其中只有个别‘幸运儿’能够摸索出可行的路径,最终‘第一个知道其他人从未了解的事情’。在《突破:我的科学人生》一书中,卡塔林·考里科自嘲为‘体制内的局外人’。正在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需要为科研人员和科技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让原始创新能突破体制的局限,真正造福人类社会。”杜冰期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